近来,高校纷纷酝酿或已推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最早推出计划的地方高校之一。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管社科工作的副校长顾也力。
下决心去做的时候到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外推出繁荣计划的动力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顾也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说了很多年,现在真正到了要下决心去做的时候了,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高校自身,都已经基本具备了条件。一旦决定要做,首先上下必须达成共识,敢于先行先试,这样才能力求有所突破。广外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酝酿出台繁荣计划的。
大体来说,广外的繁荣计划包括“八大体系六个工程”。主要目标是在两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在学科建设上,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上整体水平较低,学生也不易消化吸收。第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外语院校,广外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我们在外语人才培养上必须更上档次,要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研究,加大对我国传统精品的翻译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评价我国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外部环境?
顾也力:总体来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前所处的大环境非常好,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将会迎来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随,我们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必须保持清醒谨慎的头脑。
具体而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将是其中的一个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国家将会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注和投入,例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建设国家重点文科实验室,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攻坚克难的时候到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顾也力: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全社会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一部分人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认识或处理繁荣计划,其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学问,有它所遵循的科学规律。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打破诸多陈旧观念。
第二,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国家及有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仍显不足。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在尖端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我相信,随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动实施,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到那时可能是“不差钱”,是能否拿出“好项目”。
第三,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必须成为繁荣计划的一个突破点,评价机制关键是要能培育和激励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顾也力:从大的方面来讲,创新就是突破,突破可能意味着风险。要创新就不能怕犯错误,要有先行先试的胆量。说实话,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能改的基本都改了,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攻坚克难。
具体到每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可能情况有所不同,但在某个“点”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对推动整体改革也许有很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除了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外,关键是每个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机构要抱有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