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先生发了一条微博,说的是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今年坚持与每个毕业班全体学生合影的事情。徐小平更提到,川大今年毕业生上万人,谢校长照完合影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笔者以为,谢校长的这一举措,不可谓不费时费力,但恰恰表明了大学对学生的重视,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大学应有的人文生态。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受到行政化和市场化的侵蚀,传统的象牙塔已经不复存在。尤其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伴随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大学校长的担子相应也变得日趋繁重,很多校长忙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学生,以至于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对于校长的印象相当淡漠。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主动热情参与到毕业生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反映了校长责任的回归。
其实,从前几年开始,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毕业演讲为标志,大学校长的“亲民”路线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并推而广之,“根叔体”旋风影响了我国许多大学校长的演讲致辞。同时,伴随着毕业演讲的“亲民”化、平实化,送别毕业生成了高校相当重要的庆典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从观念、制度、行动上加强了对学生毕业工作的重视。许多大学校长不辞辛劳,主动和毕业班级、甚至坚持和每一个毕业学生合影留念。
大学校长和毕业学生合影留念,对于学生而言,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合影本身,更是寄托了对母校的一份最珍贵的情感。尤其在拍摄过程中,大学校长的叮嘱祝福、亲切关怀,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校长走近学生,送别学生,与学生合影,在国外许多著名学府,是大学校长的本职所然,甚至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许多大学校长也乐于参与与毕业生相关的各项活动。
但是,在教育领域,也存在学校领导对毕业生合影留念敷衍塞责的情况。前段时间,在杭州一所职业学校就出现过学生毕业照领导不参加,留下空位等最后“PS”上去的丑剧。这样的作为,又怎么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对母校的好感呢?
相形之下,香港的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仪式。曾有记者问香港浸会大学的教师:“那么多毕业生的学位证都要校长本人亲自去发,校长会不会累得手发酸呢?”该教师半开玩笑地说:“学校发给他那么高的薪水,他怎么能连这点事都不干呢?”对大学生来讲,毕业时获得学位证书是自己大学生涯最重要的时刻,作为一校之长,此时怎么能够缺席?
当前,我们提倡教育家办学,不能仅体现在宏大的学校规划、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更应直接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和重视上。当和毕业生留影时,校长乐于站成一桩“雕塑”,烈日下一站就是几小时,汗流浃背而不忘亲切关怀,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合影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和毕业生交流赠言的过程,心细的校长还会帮毕业生整理学位服,甚至纠正学位帽上穗的位置,这一言一行,让学生铭感于心,并内化为对校长的敬、对母校的爱,进而转化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校长这一身份,追本溯源,从中世纪大学开始就具有象征者的意义。能够利用学生毕业这样一个机会,给学生毕业临别最后的祝福,是校长应有的责任。它的教育意义,和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一样,对毕业学生来说都是重要而珍贵的一课,甚至是学生一生引以自豪的财富。我们提倡更多的大学校长走近学生,握别学生,与学生合影,给毕业生大学最后的也是最好的留念。(姜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