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全规办"出事:重思教育学术原则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7-2

    光明网评论员:眼下的教育界,红红火火,到处是学校,到处是机会,可是总觉得少那么一点魂,一点精神。什么原因,不妨看看近日这则报道。

  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刊发了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内幕》的报道,质疑全规办“一边组织课题评审,一边自己申报课题;一边规定未结题不能申报新课题,一边是负责人多个课题未显示结题信息又承接新课题;负责人家属和合作单位也获得了国家课题”,将矛头直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规办”)的领导小组成员,指责其在课题评审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违反了游戏规则。

  对于非教育界和非学术界人士而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是毫不沾边的机构,可是对于教育界,尤其是对于教育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者而言,这个名字是如雷贯耳,几乎掌握着各成员和各学校生杀予夺的大权。这一切都因为他掌握着职称评审和学校评估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课题。

  课题能够带来不菲的钱款,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课题日益由职称评审和学校评估中的备选项变为必选项。没有课题,个人评不上副教授、正教授;没有课题,学校成不了“985”“211”;没有课题,某学院某学科想要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或者教育部重点基地也没门。所以,如果说分数是学生的“根”的话;课题,也正日益成为科研人员和科研部门的“命根子”。

  不曾想如今这个命根子的根上也出问题了,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规办立刻处于风口浪尖之中。就在中青报报道的当天下午,全规办就在自己的官网上发表声明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曾天山、刘贵华、张彩云,对外经贸大学窦卫霖,以及杭州下城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课题的申报、评审、结题,都是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的,未发现违规情况。”

  看了这个声明,我们要哑然失笑了,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出声明矢口否认,不知其调查工作是怎么做的。几个月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也第一时间“辟谣”并声称要追究责任,被人称为为领导背书,做领导的“家奴”,希望全规办不要重蹈能源局的覆辙。

  尽管全规办已经明确“我办工作人员今后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管理的项目”,此事或可平息。但由此引起的对于教育、学术该依据什么原则,该怎么进行的思考,却不应该草草了事。

  对于学术而言,最大的原则应该是自由,行政性的干预应该尽量减少。然而,现实却正相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教育部直属机构,全规办主任一般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青报报道中揭露的袁振国即是其例。这种行政和学术的混搭,本来就要十分慎重,却缺乏必要的监督。从去年中国科学报报道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称评审内幕来看,作为院长的袁振国,在以行政权力干预作为学术行为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很难逃脱嫌疑。以行政干预学术的自由和独立,这恰恰是做学术工作的大忌。

  对于教育而言,最大的原则应该是德性,从事教育工作者,自我的修为、自我的警示十分必要。即便是没有规定,作为课题评审和负责人之一,也应该清楚必要的回避是理所当然。然而,作为规划办的主任,居然把第一号课题毫无忌讳地装入自己腰包,并不忘替妻子也拉上一个。难不成真把全规办当成自己家开的夫妻店了?试问这种德性,何以能称自己为教育工作者?又何以能当自己为教育家?

  愿此事引起全教育界同仁的深思。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