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也谈学术创新投入多收获少的问题
来源: 作者:夏松涛 时间:2013-7-2

 【核心提示】与郭先生在某些观点上的商榷并不能否定这个话题提出的价值。笔者认为,除了郭先生在文中所提的观点外,学术创新为什么会出现投入多收获少的情况,或者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郭德茂先生的文章《学术创新为什么投入多收获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31日)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读后让人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不过我并不认同郭先生文中的某些观点。

  郭先生说:申报课题、立项不合乎“创新”的规律。从课题预设成功的目标甚至结果来看,的确有道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课题和立项的创新性。在课题论证书里面,也允许研究者不断摸索和试错。这些年来,各级各类的课题和项目为研究者学术创新提供了资金,也提供了平台。很多年轻人通过课题和项目成长起来,为学术创新进行了沉淀和积累。如果没有课题和项目,很难想象学术创新会到什么层次。

  郭先生又说:成果的发表也并不能代表创新的结果。从创新要接受社会、大众和实践的检验来看,论文发表的确不能代表创新。但是,从学术成果到社会检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强调社会、大众和实践的检验,在操作层面,势必陷入难有作为的境地,而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新的资料,采用了新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观点,能够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并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就可以充分说明论文是学术创新的结果。

  当然,与郭先生在某些观点上的商榷并不能否定这个话题提出的价值。笔者认为,除了郭先生在文中所提的观点外,学术创新为什么会出现投入多收获少的情况,或者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课题没有回归学术本位。课题是学术问题,行政是权力问题,如果纠葛在一起,容易形成“学术官僚体制”,导致学术权力“寻租”,所以我们要让课题回归学术本位,使课题真正成为学术创新的载体。

  第二,科研领域存在假发票问题。科研领域的假发票问题,已经屡见不鲜,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很大的事情。学者们一方面追求真理,另一方面要弄虚作假,怎么能潜心治学?所以,国家应该集中研究这个问题,把属于研究者的经费以更合理的形式给研究者,这样既可以节约研究者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乐意进行科学研究,避免科研人员的人格异化。

  第三,学术创新的载体相对单一。目前,课题和项目是学术创新的主要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和学术爱好者没有获得项目或课题,导致学术研究兴趣下降,科研动力不强。有些民间学人和乡村艺人,在学术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的潜质,扩大学术创新载体,可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四,学术创新的生态环境仍须改善。西南联大曾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创造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奇迹。汪曾祺曾回忆说:“在联大里,自由研究、自由讨论是教育的主要方法,尊重个性、尊重人格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联大里,没有强迫,只有诱导,没有盲从,只有信仰。”可见,学术创新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紧密联系。  

  (作者系湛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