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既具有浪漫色彩,又极具现实意义的新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因此,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中国梦不仅具有精神引领作用,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依靠经济的发展,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彰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无论从中国梦的本质来看,还是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而言,民族文化亲和力的提升都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各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极具特色,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交流贯穿于每个民族发展变迁的全过程。中华民族绝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民族的家园,中华文化也不是单一的、某一民族的文化,而是多民族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因此,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离不开多民族文化间平等、友好的交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亲和力。
所谓民族文化亲和力是指各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同交流、融合、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两者并行不悖,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双向发展、共同繁荣。而要实现民族文化亲和力的提升,其要义有三:
首先,在态度上,要尊重他民族的文化。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对待不同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便是此意。对待他民族的文化要持尊重的态度,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要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去看待他文化,而不是以某一种文化为主体去同化、指导他民族文化。
其次,在尊重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他民族的文化。研究的目的是要全面地了解他民族的文化,只有真正了解了他民族的文化,意识到他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加尊重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在研究中把该民族的文化摆到其自身发展和与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去认识,需要用历史的、自然与人文互补及共生的视野来看,不能离开一个民族生长的天地系统,更不能离开一个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共生互补的文化生态环境。当然,对待民族文化还要具有世界眼光,必须把其摆到全球的环境中加以认识。因为各民族间的文化不再是在一个简简单单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的交往,而是在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中的交往,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影响极大。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单纯向西方看齐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和盲目地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偏激民族主义倾向,而这两种倾向对科学、客观地认识他民族和本民族文化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根本上而言,是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的。
再其次,在研究的基础上,要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生态。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必将使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面临着发生巨变的可能。巨变之后,有些文化可能还存在、发展,有些则濒临消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积极、主动的文化保护意识,需要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不应是一种偏激的民族主义的态度,更不应该是把其作为其他利益来源的炒作行为。某种文化的“美”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必然有一个与其独特的天地系统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同时又与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自然与文化共生的生态系统。不把一个民族的文化放入这些活的生态系统中去,而是把其从中剥离开来,然后再对其进行保护,这是无法真正实现对该民族文化的保护的,遑论促进其文化的发展了。
实现民族文化亲和力的提升,就要对各民族的文化持尊重的态度,并且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自觉的保护,这三个方面是一体的,其指导思想应该是“美美与共”,宗旨则是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其共性。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是否具有亲和力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助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国梦的打造,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上,其应有之义是多民族文化的强国,这对民族团结的巩固、强化、发展有利,也对全球华夏归心、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有利。在面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发展之时,应该对多民族文化亲和力的提升有清醒意识。只有如此,多民族团结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才可以真正实现,这也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强劲软实力。
(作者: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