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术前沿  > 正文
把“要分数”乱象关进制度的笼子
来源: 作者:郭文婧 时间:2013-10-11

      “要分数”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热衷于“要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数直接影响着评奖、评优、保研、出国、转专业、做交换生、参加夏令营等。调查数据显示,“避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70.9%)和“想把成绩拔高,为评优、保研、出国铺路”(66.1%)是“要分”行为的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学校园的功利化“要分数”现象,作为直接受益者的投机学生应该被批评教育,但本应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老师更应该被谴责、处理。

  但问题,一是学生向老师“要分数”是私下行为,属于“民不举官不究”,加上“要分数”之所以能够得逞,依据还是教师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在现行条件下,很难完全杜绝;二是虽然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地方,是一个强调高尚和理想的地方,但大学不是独立的封闭空间,大学学生、老师也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出现、发生学生向老师“要分数”并且得逞的现象,也不用大惊小怪。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在反思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功利化行为时,我们也必须从制度层面去思考问题。众所周知,大学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由于刚性阅卷原则的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可协调的空间不多,老师的“自由裁量权”也主要集中在平时成绩,因为平时成绩涉及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论文、课间交流的印象等多个方面,老师掌握了很大的浮动区间。

  熟知大学教务运行的人都知道,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平时成绩管理,都还比较粗放。学生查成绩,一般只能看到三个笼统的分数,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越来越多的大学向国外看齐,平时成绩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占到了80%。但是,平时成绩的管理却没有跟上理念的步伐,不仅具体构成没有统一要求,而且也没有及时登载,往往是老师最后根据印象打一个总分,这样就留下了学生“要分数”的空间。

  实际上,学生平时成绩管理的不到位,还导致了很多老师平时的教学辅导工作不到位。比如,并不是每次课都严格记录了考勤,对学生的论文、作业也没有仔细批阅,课堂表现也没有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等等。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并没有真正转化到平时,所以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现象,也多发生在期末考试前后。如果对学生平时成绩真正精细化管理之后,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就自然会大大提高,即使依然有学生向老师“要分数”,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要分数”的现象总体上自然会减少。

  毫无疑问,学生向老师“要分数”异化了大学师生关系,使校园变得更加功利,在制造很多实际不公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但要堵住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口子,根本的还是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一个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管理、特别是平时成绩精细管理的制度,尽量减少“要分数”得逞的空间;另一个方面是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发现一起就处理一起,让老师也不敢满足学生“要分数”的愿望。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