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茂伟(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保先教育期间,按照学校献计献策要求,就宁波大学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创新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谈一点看法,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的大学教研室制度已经过时。教研室是大学组织教学科研的最小单位,所有教学科研人员都归属于各自的教研室。教研室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学型大学培养窄口径的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组织。教研室不仅具有专业功能,而且还行使着重要的行政职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大学研究功能的凸现和大学学术本色的复归,教研室赖以生存的制度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已经难以发挥大学最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了。教研室体制或其替代形式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难以理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有效实现双向互动;学科点的建设和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实行教授研究室制度是必然选择。国外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大学,普遍实行教授研究室制度。台湾的大学,条件差的,二人合一间。稍好者,与学院图书馆合署,一人一小间。条件好的大学,如台湾大学,则是一人一大间。不管如何,普遍实行教授研究室制度。什么是教授研究室制度?教授研究室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也不是教授个人的私密空间。教授研究室工作主要涉及指导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设本科生研究班、研究生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科研活动。教授研究室的宗旨是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地说,教授研究室作为大学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发挥着如下的学术功能:
(一)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汇聚国内外学术同仁,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传统教研室主要是本专业教师活动的场所,而且大都是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由于工作在一起不方便,加上大学教师不坐班,因此除了有限的几次活动外,教研室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教授研究室则向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各类人员开放。教授在规定的开放时间里有义务接待任何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学生和老师。教授研究室的空间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在家里备课、搞科研、接待学生和学界同仁的习惯。教授自愿坐班应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
(二) 资料信息的中心,知识生产的中心。一般的研究室,都有丰富的专业文献,它是公共财产之一。教授研究室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学问的最佳场所,因为在这里不存在人为地客套和课堂教学的拘谨,有的是平等的交流和求实的作风。研究课题的设计、文献的检索、成果的写作等环节都是在教授指导下利用教授研究室的资源完成的。实行教授研究室制度以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会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除了教授研究室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外,也与研究生在与导师的朝夕相处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缄默性知识有很大关系。在学科高度分化和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研究生获得显性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而教授们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缄默性知识,如工作方式、科研风格、学术态度等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更为有效。
(三)教书育人的载体。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就在于它强大的育人功能。国内大学由于不坐班制度,老师与学生接触很少,学生因目标缺失、学业挫折、生活不适、经济拮据等引起的思想、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教授研究室的也研讨人生真谛,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可以真正落实导师制度。对学生来说,各位学术造诣深厚、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教授研究室是学术信息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教授研究室对于大学学术团队的建设、对于教授学术水平的发挥、对于整合教学和科研活动、对于培养探究型和个性化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的可能性
在我国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创新问题,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
国内高校,如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探索,实行了教授研究室制度,为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配备教授研究室,并将教授研究室作为大学最基层的学术组织来加以建设。具体做法就是在具有教学和研究双重职能的学院下面设置系和研究所两个并行的组织机构,系所分离,但是学术人员可以相互交叉,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系建立在一级学科基础之上,主要负责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所建立在可以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基础之上,主要承担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改变原有的完全依赖二级学院或直属系的治事过程,赋予系和所应有的学术权力。各教授研究室的评估考核归各教授所隶属的所,教授研究室以专家或项目来命名。经过四年的探索,教授研究室成为沈阳师范大学学术组织的细胞,学术管理和及其相应的学术权力直接下放到了教授的手里,教授研究室不承担除学术工作以外的职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本性得以复归。(赵大宇(沈阳师范大学校长)《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探索》,《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9日)
浙江大学也建立了系所分离的制度,系管一级本科生教学,研究所管二级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但仅是将教研室改为研究所,下面没有明确的教授研究室制度,不如沈阳师范大学彻底。
宁波大学建立之初,起点较高,直接仿照国外大学,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比较简单,就一张办公桌),可惜后来逐渐被废除了。名誉校长严陆光院长曾几次提出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但均以办公室条件不够而被搁置。
近年,宁波大学重视学科建设,建立了大量学科性研究所,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仍有不足,最大的问题是许多研究所尤其是文科,没有研究所办公室,成为“三无”(无牌子、无场地、无设备)研究所。
我的建议是宁波大学应恢复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完善研究所制度。可以考虑将同一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室集中安排,合起来就是研究所,分开来就是教授研究室。研究室场所的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集中就是全校建一座专门的教授研究室大楼,分散就是安排在各个学院或图书馆。每个研究室的面积不能太小,至少得15~20平方,配备基本的图书、电脑、网络、电话,建立研究室学生轮流值班制度。
目前,宁波大学重要的是建立教授研究室制度。有了制度,观念解决了,办公室条件可以逐步克服。宁波大学并不是真的办公室紧张,而是观念没有解决。我曾经也觉得建立教授研究室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到台湾学术交流以后,我改变了看法,深切感到教授研究室制度、专业研究所制度,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
大学及其基层学术组织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由学者、知识信息和学术资料构成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无疑是学者,所以大学也称之为学者的社团。因此,保障学者有效地从事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永远是大学组织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