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丁三青: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1-22

      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气象,说明中国的大学在向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制度又迈进了一步。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大学把基层学术组织创新仅仅或主要定位在科研层面上,即把实行研究所制这一新型基层学术组织看作是为了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进而拿科研大项目和获科研大奖,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有的大学尽管没有这么认为,理论上还强调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意义,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却只突出其对于科技创新的功能。笔者以为,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对于大学的科技创新具有关键性作用,但问题在于,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于科技创新,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科学把握大学的功能和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

要弄清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弄清楚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大学

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有的人认为还有引领文化),这是一个十分普及的常识问题。但就是这样再清楚不过的简单常识,在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最集中的矛盾是人才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教学与科研的“两张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从时代背景来看,工业革命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使科学主义、技术主义逐渐主导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创新型研究和创新型服务。这三项历史使命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人仅仅突出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中科技创新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两项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很多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提出“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等目标,这些目标也主要定位在科技指标上,弱化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大学发展至今日,由于其在国家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其功能也在增加,其中,科技创新的功能越来越彰显,学术本位的理念正在回归。但是,大学无论有多少功能,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最高使命、最终目的和永恒主题,科技创新说到底也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因此,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这三个价值目标不是矛盾的,也是不能分割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科技创新只是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浅近目标,其最终目标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且,科技创新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从国外著名的大学来看,都是把学科(学术)看作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因此,国外的学术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有的大学还包括研究生管理)。国外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不仅在于它们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更在于它们培养出一大批知名的人物,包括政要、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其他方面的国际领军人物。可以看出,世界上著名大学都是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视为其首要的和根本的使命,围绕这一历史使命,这些大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组织。

二、研究所体制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这里,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所制的改革的问题。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是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大学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的文化组织系统,设计科学的富有创新品质的基层学术组织管理结构,是大学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大学真正体现自主办学、学术本位的制度保障。创新型人才产生于创新性管理中。创新型人才只有在人本化、平等性、自主性、自由性的制度和组织管理中才能培养出来。

20世纪积80年代以前,中国大学学术管理是学习苏联模式,即大学——系(部)——教研室结构。教研室是基层教学组织细胞。这种体制行政色彩太浓,等级森严,权力集中于学校顶层。系(部)名为教学、科研实体单位,实际上没有自主权;并且,学校内按行政划分的各系(部)搞条块分割,壁垒森严,“单位所有制”使校内资源无法配置、共用。而教研室的功能基本上就是从事教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功能增多,大学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尤其是大学学科建设任务被提高到了龙头地位,急需整合校内资源,于是,学院制产生了,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变为大学——学院——系(教研室)。但从学院制运行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院内学科层级较低,有的甚至不是按学科来组建学院,只是为了赶潮流而进行拉郎配。二是由于学科层级低,因此,学科所应起到的资源整合的目的没有达到。三是职权配置不合理。有的大学里的学院没有什么独立的权力,只是原来系部的翻版,基层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的大学将权力下放到学院,但又出现了学院权力过大,学校宏观调控不力的现象,特别是有的学院本位主义严重,在涉及招生、经费、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问题上与学校全局利益发生冲突。四是学院下属的系部或教研室仍然只是承担教学任务,科研、学科建设在基层无法生根,学科无法交叉,科研团队难以组建,学生也被局限在专业的小圈子内,学术视野狭窄。

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平台,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框架的中心。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大学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大学——学院——研究所作为新的管理结构成为大学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在普遍重视学科建设的形势下,各个大学纷纷建立了研究所这一新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相对于旧的校院系(教研室)体制,新的大学——学院——研究所体制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大学——学院——研究所组织结构中,大学是独立法人,学院是办学主体,研究所是办学单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学校权力下放,增强了基层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第二,优化资源配置。为了防止学院搞“单位所有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院系界域,整合全校的相关学科研究力量,重新配置资源。学校通过制度和招生、经费等政策对学院加强宏观调控,整合全校资源,聚合优势力量,打造创新团队,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和实力。第三,把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把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科研与教学在研究所中统一起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研究所运行机制。一是人事制度上实行互聘制。研究所分为校级、学院级。互聘制适用于校级研究所。校级研究所与学院之间实行人员互聘制度,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学院保持相对的独立。这样,校级研究所就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主要是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了。二是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学院下属的各研究所既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单位,但又突破原有教研室的功能,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融为一体,既保证了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又使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了基本的平台,成为学术创新的孵化器。三是工作室制。高校大规模扩招,给研究型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甚至过去讨论、辅导、答疑等好的教学方法都难以实施,更谈不上导师制了。而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具有个体性、分散性,难以进行团队合作、集体研究,面对比过去多几倍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就更谈不上研究性的“教”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实行研究所制后,可以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很多大学都建设了新校区,办学硬件条件大为改善,过去教研室连活动的场所都没有,现在研究所有了自己的教学、科研、实验的场所,有的学校还为副教授以上教师配备了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们可以集体研究、联合攻关,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状态,有利于团队合作;也可以以课程群(组)为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浓厚的讨论氛围有利于研究型“教”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而研究型“教”则也能一定程度地带动学生研究性“学”。四是素质教育“超市”制。由于研究所集合了全校各相关学科的力量,在有利于催生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同时,通过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而研究所内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又有利于打破学科畛域,通过课程群(组)的形式开设素质教育“超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营养。

三、创新基层学术组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新的学术管理体制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对一些大学研究所制的调查分析,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研究所的平台。大学中的各个学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很强,有的较弱。因此,组建研究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势学科(特别是工程类)一般都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作依托,有的大学还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园。这些学科组建研究所可以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作平台。基层学科、新兴学科、弱势学科和大量的人文学科由于没有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作依托并且科研经费较少,要组建研究所就很困难。即使是综合性大学的传统的文科,尽管基础好,实力强,但科研经费也无法与工程类学科相比。因此,研究所的组建应分层次,分学科类别。重点学科、工程类学科可以组建全校性研究所,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在海内外招聘人才。基层学科、新兴学科、弱势学科和人文学科由于实力差、经费少,可以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科在学院下面组建研究所(条件不具备的则不要成立研究所)。对不同的研究所,学校也应采取不同的目标管理和政策措施。如全校性研究所由于实力强、经费多,应将目标定位在重大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上,定在追赶国际学术前沿上,定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这类研究所的人员主要是科研编制,实行课题组制、项目承包制,运作经费和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等除了学校切块经费,主要由各类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来解决。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研究所与学院“互聘”机制。学院下面的研究所兼具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功能,目标定位在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学科创新上,定位在研究性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上,由于这类研究所经费较少,所以,科研编制不宜定得过多,同时,学校为了支持扶植弱势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和创新,应在经费上予以倾斜。

二是科研编制。大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都从事科研活动。但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把自己定为科研编制人员。因为纳入科研编制后,在项目、经费、成果等方面都有硬性规定,压力大,甚至有风险,他们宁愿纳入教学编制,边教学边科研。因此,实行研究所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确定科研编制,科研编制人员达不到相当数量,研究所就难以成立,即使成立了,也只是空壳。

同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问题,即科研能力强、科研经费多的教师组合成研究所,而这些人只专志于科研,不搞教学,或以科研业绩抵教学业绩,不仅造成了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的分离,而且导致科研编制的教师与教学人员在收入上差距太大,形成教学、科研的严重失衡,甚至出现教学与科研两支队伍的利益冲突。这样下去,将会使大学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即越来越多的人搞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一“主业”被荒废了。

对此,学校应从以下路径进行操作。第一,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要求,即非科研编制的教师也应有科研方面的业绩要求,科研编制的教师也应有学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业绩要求。第二,对研究所中科研编制教师的科研项目、经费等的要求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适中,要以适合本校实力和水平以及有利于调动科研编制教师科研积极性为宜。并且,对不同学科的研究所,在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也要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要通过政策倾斜,扶植和发展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弱势学科,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第三,要注意协调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科研与教学两种业绩考核的换算,在两类教师业绩考核中找到平衡点。

三是教学。目前,大学教师中既存在不愿意被纳入科研编制又轻视教学和人才培养而热衷于科研的现象,因为科研搞得好,不仅可以发表成果,而且能够拿项目、获大奖,进而很快成名成家,名利双收,而教师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尽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只能默默无闻,名誉、收入甚至在学校中的实际地位都不如从事科研的教师。因此,重科研轻教学在大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不少教师甚至荒了人才培养这个主业。实行研究所制后,就能够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要对进入研究所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硬性规定,还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解决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因为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工程类课题研究,还必须要在生产现场进行,这必然影响教学。因此,研究所必须要对教学与科研的时间进行统筹考虑。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课题组内分工协作,尽量在教学任务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集中进行科研,并且,遇到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发生冲突时,必须确保教学。

(丁三青,中国矿业大学高教所)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