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媒报道,一份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费用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研发市场。且不论这份研究报告的权威性,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多确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更有效的管理科研经费,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科研人员:我们不想被说成是经费使用的“贼”
今年以来,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系主任……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顶尖科研人员,接连传出因贪腐被调查的新闻,暴露出科研经费分配、使用与监管中的诸多薄弱环节。
10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对此,一些科研人员表示,对于现在社会上的批评,他们非常无奈,自己也不想被逼成“贼”。他们认为,在表象背后,更应看到当前科研环境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投入年均增速超20% 却成问题高发区
一份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了每年20%左右的增长,2012年已达到10298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支出5600亿元。按照汇率计算,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刘军民曾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和发布,在他看来,这几年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高度重视,“纲要实施的这些年里,整个财政体系的资金投入是配套和到位的,投入数额逐年增长,对科技拨款重点倾斜,增幅高于总体支出,是比较慷慨的投入。”
然而,与此相悖的是,有关科研经费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却争议很大,有学者指出,中国很少产生具有创造性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也难以推动革命性创新,甚至一些所谓的大计划也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
10月29日,北京市某知名高校教授张某贪污案被提起公诉,这名47岁的工科教授因涉嫌贪污科研经费出庭受审。他是在10月24日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人,在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专题询问后,首位被媒体曝光的一名因贪污科研经费而走上被告席的教授。
事实上,今年以来,学术大腕、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系主任,甚至是候选院士——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科研人员,也不断传出被查消息。
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唐卫清在谈到科研经费的违规操作时指出:“现在比较典型的是洗钱,洗钱很容易,把钱打到另外的公司再把钱提出来,这种事情禁不起查的。”
据媒体公开报道,海淀区检察院此前查办过一起科研腐败案,课题组负责人谷某曾任林科院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谷某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将节余的课题经费先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从相关单位变现后返回,共获返款80余万元,用于课题组报销一些日常工作中不方便开支的消费,以及作为福利费用分给课题组成员。
“其次就是找发票报销,为了验收到处找发票,甚至有的时候家里吃饭都开发票,有的是帮亲属报销甚至帮同学报销。”唐卫清说。
能报销的发票类型主要是书报资料、出差住宿、会议、餐饮票和出租车票几大类,在某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李雷(化名)看来,经费使用这一块,“哪个课题也得花点钱,但其他的,只要能找到真发票,都报得掉。”
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撰文指出,近年来,不论是中国科协的调查还是财政部门的审计,以及许多个案研究,都说明我国的科研经费严重流失,真正用于科技开发的比例低。而科研经费的大量流失,是资源分配的制度出了问题。
“说成是‘贼’,这是对科研人员的不敬重”
“现在的社会论调,把经费使用中的科研人员说成是‘贼’,我认为这是对科研人员的不敬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殿富坦言,实际上现在财务审查过程极其严格,“我承担项目,春节审查时都是一张发票一张发票地去审,那些审查人员,即便是在学校地下室冻得很厉害也在审,所以说,通过经费使用来做‘贼’,是彪‘贼’,是傻‘贼’。”
他强调,在表象背后,更应看到当前科研环境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重要挑战。
“科研经费管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马殿富指出,比如传统与现行管理的衔接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管理规定不同,原来规定允许,而现行规定不允许;课题预算科目比例问题,科目比例范围不给定,“我们自己如果算不好,就给你砍了,砍后原来能做的事现在也就做不成了”。
“此外,我们国家的多类科研经费管理太复杂了,有各类国家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在课题经费过程管理中,缺乏按预算进行过程管理的力度,财务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更新。”马殿富补充道。此外,由于以项目组为单位是高校科研的主要形式,还出现了教师兼任财务会计工作,多个项目混用,执行预算不够严格等一系列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科研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财政管理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兼容,与事业单位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支撑有关。这会导致科研人员在体制内没有办法提高积极性,从而逼着科研人员下海。”刘军民说。
他认为,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问题的核心所在。现在经费管理沿袭着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思路,“重物不重人”忽视了对科技创新中“人”这一最根本性的核心要素。
“比如社科基金,863、973等一些管理办法针对人员费用作出严格的规定,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因为科研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是首位的要素,不承认这一点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刘军民看来,科研成本开支不同于财政管理一般的项目,项目承担课题组有很大的选择性或者弹性去实施这些活动,甚至科技创新活动路径还要随时调整,很难做限定。而规定导致了人力价值补偿缺失的时候只能通过项目补偿,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以及不必要活动的开展。
刘军民指出,目前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要求过严过细,并对各部分做比例限制,执行中要求严格按预算执行,审计时则“按图索骥”问责。
“在经费管理上,还是简单套用一般行业的资金管理办法。”他说,比如结余经费的管理,“现在制度基本上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使用完的经费就要原渠道收回。其实经费结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处理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年初不够用,年底突击花,这就增添了违规风险。”
“不是要当‘贼’才能吃饱饭”
在更多学术界人士看来,科研腐败的根本问题是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基本工资低,不得不靠科研“报销”生活,不得不“跑”(跑项目,跑关系,跑经费)才能生存。
据了解,目前科研机构的工资制度是“基本工资+科研项目工作收入”。其中,基本工资是国家拨给的,但不少科研工作者表示,这部分极其微薄。
马殿富展示了一张名为《高校国家现行工资标准》的表格,表格中,岗位第一级是院士工资标准,是2800元,二三四级是教授,最低工资标准为1420元,五六七级是副教授,剩下的是讲师。“可以看到红色标注的是教授工资,岗位工资标准最低是1420元,再加上薪级工资555元,这就是我们现在正教授的最低基本工资。”
经济学家梅育新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不否认有些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问题,骗取、滥用科研经费投向不正当用途。但根本问题是,“我国的现实是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正项薪水很低,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与他们为形成自己劳动能力所作的投入不相称。”这篇文章被不少大学教授认为敢于说出科研腐败的真问题。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旭光指出,在科研经费规则的制定中,忘记了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投入即人的智力投入。依各类纵向课题的预算原则,课题研究者是没有劳务费的,只有参加科研项目的无收入人员,才可按照国家标准列支劳务费。也就是说,课题的研究者们是只领取因从教而生的工资福利,不能因付出了研究劳动而获得报酬。这就使得很多项目以“虚报”费用的方式来支付不准许但是正当的开支。
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党建武也无不担忧地表示,自己现在很担心学生不愿意上博士,怕他们觉得搞科研工资很低:“我是非常同意提高科研人员收入,但同时应该把收入透明度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定要给年轻学生争取导向,我们搞科研不是吃不饱饭,不是要当‘贼’才能吃饱饭。”
“一个做研究的人要有一定生活保障这是肯定的,做研究是一个社会的奢侈品,必须要保证根本生活的水平。”在美国任教、开展学术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马毅对此也深有体会。
他认为,自己感受到美国和中国科研管理的区别,实际上研究到最后就是人。“他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把最优秀的人集中了,然后再讨论怎么办, 只要能把优秀的人才留下来。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尽管执行着更为严苛、详尽的规定,却有些舍本逐末。”
他同时也强调,在研究人员基本待遇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不能“一刀切”:“国家再多钱也不可能支持所有人做研究,而是支持真正想去做研究的人。所以学校应对职能层次做很好的分化,这样对科研经费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否则大家都靠科研经费去养活自己的话,就会产生问题。”
“我们不希望科研经费被低效使用”
究竟如何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领域?一种声音认为,最终的方案在于建立更透明的经费分配和监管系统;第二种声音则认为,国外更为宽松自由的经费管理,才是符合科学研究特殊性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很多海龟回国后不适应的原因。
刘军民表示,制约和相关冲突是阻碍其中的最大问题,他建议:关于人员费用,首先确认科研项目要进行全成本核算,并补偿到位;加快落实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不对绩效支出限定比例,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课题人员费用分配要透明化,与任务承担量和绩效挂钩。
关于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性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市场契约精神,推行购买科研服务模式,可以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来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出台96号文强调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通过这种合同购买、共同契约的方式,将过程的管控转变成成果和产出的考评;二是实行报销制可以推行模块的方式。此外,对结余资金的处理,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总体上我觉得一个好的科研体制,应该是引导科研人员去关注科学本身,让兢兢业业一线做科研的人员的劳动得到合法的补偿,让科研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使创新成果充分涌现。改革的方向是要尊重科研创新规律和科研活动需求的特点,充分重视人力资本在科研创新中的首位作用,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理性探索,分类指导,加快改革的步伐。”刘军民说。
唐卫清认为,对于挪用科研经费,要合理划定“红线”,“这‘红线’碰了就得抓,让他不敢犯”,在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信用和信誉的制度。“科研人员需要信任,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信任的关系,要相信大多数科研人员,对少数违反规则的进行严肃处理。”
党建武表示,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分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价值观导向错误的问题。“从整个经费的支持环境我们确实变好了,但是整个评价系统却变味了。”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主要理由是职称晋升的需要,而衡量一所高校的水平,科研经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你拿什么去衡量,在这个价值观导向上,政府是可以起作用的。”党建武说。
采访中,众多科研人员表示,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他们需要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不希望科研经费被低效使用。同时,他们更期待一套更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尽早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