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研究  > 正文
高校校长谈高考改革:关键在高校有更多择录权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5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4日在谈及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时认为,改革最关键在于高校应有更多择录权。

  其他代表也有不同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就提出,望能建立“多投多录,高校、考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只有把自主权交给高校,才有可能保证改革的成功。”在陈骏看来,“操刀”改革最关键的是高校要有更多录取主动权。

  高考被成为中国“第一大考”。本轮高考改革,被认为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革命意义的一次,提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机制,旨在打破被诟病多年的“一考定终身”。

  陈骏认为,本次改革方案借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招生制度、录取经验,但前提是,美国高校录取自主权很大,考核中很多指标很难量化,不能量化如何评判成绩高低?只有把自主权交给高校、高校以实际情况择录的办法。

  在公平录取问题上,陈骏认为,高校作为录取的主体,政府、社会要给予监督,怎样形成三者关系,这很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认为,是否能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关键在于是否能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成长、选拔人才、促进公平。

  易红表示,取消高考是不可想像的,高考改革应是渐进式的,且考虑到差异化问题,应允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做法。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