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术前沿  > 正文
上海高校千人计划成效显著:3年引进442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5

 5年前,数学家郑伟安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加盟组建不久的华东师大金融与统计学院。随着第二、第三批“千人计划”的实施,邵军、孙东初也加入了这一学院。依靠这些国际知名教授的支撑,华东师大统计学科在短短数年内进入全国四强,并向世界一流学科挺进。

  上海科教系统统计,至今落户申城的“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已占全国15%。

  按规则人才引进后每年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即可,但郑伟安还是辞去了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的“金饭碗”。他说,这么做让海外同行感觉“回来不会太吃亏”。学院里,郑伟安甘为一名普通的系主任,自言“实院虚系、不当老大”。院长汪荣明说,“千人海归是冲事业来的,要‘进得来、站得住、聚得拢、干得欢’。”目前,高校是沪上“千人”最大归宿,共有179名专家分布于13所大学。

  这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为驶上高速路的城市找到最佳“超车点”。郑伟安发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创建一支金融工程与金融统计交叉研究队伍,为此他调整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与“千人同事”孙东初协同开展跨界科研。

  其团队奠定高频交易的数理基础,实现利用技术指标进行高频交易,引起欧洲最大对冲基金设在牛津大学的计量金融研究所,以及上证所等机构极大关注。另一名“千人”邵军教授则推动统计学与生命科学交融,其生物统计成果登上统计学国际顶级刊物,生物医药巨头默克、诺华等主动提出合作。

  三位“千人”济济一院,人才雪球越滚越大,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成为院内荣誉教授,还有4名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出任“紫江讲座教授”。目前,这个全校最年轻的学院已拥有教职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30人,跻身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

  国家加推“青年千人计划”,各地“千人计划”也应运而生。上海高校中,院士、“千人”等高端人才、“青年千人”等创新群体、创新团队的总量,稳居全国第二;而上海“千人计划”实施3年来,前三批次已引442人归沪。(原标题:《上海高校引才成效显著》)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