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2014年“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庄德。
“大学是孕育新思想、培育新知识、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先导作用。”蒋庄德说,服务文化建设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摒弃旧义,创立新知,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努力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蒋庄德表示,西安交通大学与剑桥大学联合创建的“国际法丝绸之路”等合作项目为与国际学界的深度交流提供平台,每年都有教师受“国际会议专项基金”支持参加或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些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也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学府。”蒋庄德说。
蒋庄德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作用,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进步。
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事关学术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与特色。蒋庄德表示,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他们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以及科研管理创新,在管理学、公共管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基础性、前沿性、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蒋庄德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将充分发挥已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整体规划、资源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经费的投入,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分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设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规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指导的评价体系,为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导向和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不同学科协调健康发展。
扶持学者建立个人公益图书馆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
现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成为重点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治理和压缩电视频道,二是提倡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建立公益书院或图书馆。
他认为,尽管电视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媒介,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电视频道数量太多,频道间大量重复和克隆。此外,很多电视频道并不能起到陶冶情操、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甚至有些节目反倒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带来极大混乱,尤其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可以减少现有频道的三分之一,以此促进节目质量提升。
何建明还提出大力提倡和扶持文化名人或学者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或书院,向公众开放。据悉,有大量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家中都有一个小图书馆,但大部分图书已闲置;而中国当前平均50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民众缺乏阅读空间与图书。他提议,如果全国学者或者作家都建立一个可开放的小图书馆,全国此类图书馆规模就可能达到四五万个。具体如何操作?他认为,国家每年可给此类图书馆提供3万—5万元购书经费,再加上学者自己的藏书,交给专业人员管理,但以学者个人名义对外开放,使各种资源合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