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兰考呕心沥血470余天的焦裕禄病逝。此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50年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50年来,时光或许模糊了焦裕禄的面容,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却跨越时空,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郑州大学教授周文顺长期对焦裕禄进行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周文顺曾多次在兰考实地调研。他说,焦裕禄走群众路线,坚持平民化作风,面对当时的艰苦生活,他的一句“这比我过去要饭强多了”,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学界而言,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激发学者关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学术研究也要有使命感和敬畏心理。”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唐洲雁告诉记者,学术研究应接地气,要发现、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术追求与自身价值。
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谭虎娃告诉记者,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都是“仰望天空”和“眼睛向下”的科学结合。仰望天空,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即对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成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眼睛向下,就是眼睛里面有群众,脚踏实地,重在落实。
那么,如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学、细照、笃行。”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表示,深学,就是要组织党员、干部一点一滴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字一句学习焦裕禄同志的言论,重点把焦裕禄精神学习好、领会透,触及灵魂。细照,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反思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差距中寻找动力。笃行,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组织与事业,对待同志、亲属与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焦裕禄精神还启示学界,面对艰难而枯燥的研究,要迎难而上。”谭虎娃表示,要把实干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联系起来,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