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荣华、赵红军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的系统性不强,在教育系统内还缺乏文化共识,高职院校师生也普遍缺乏文化认同。目前的高职院校,有些是中专院校升格的,有些是成人教育改制的,还有些是由几类不同特点的学校合并而成的。由于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有的院校对文化建设缺乏关注;有的院校合并后,硬件整合了,但文化没有整合;有的院校在办学历史、育人特色、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文化梳理,共同的高职文化理念尚未构建,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加之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高职教师育人的成就感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职师生文化上的不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综合把握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把文化的发展确立为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重要使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使其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虽然高职院校的文化积淀还不够厚,但仍然具有历史、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高职院校要有信心通过梳理和积淀,找到其文化优势,形成文化自信。高职院校要在发展中立足于自身,挖掘其内在潜质,形成高职的特色文化,既能增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也对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典型的合并类高职院校,学院2004年合并升格后,全院上下展开了几轮思想大讨论,用文化凝聚师生思想和精神,充分释放学院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在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体现在育人为本上,体现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上。高职院校为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在校三年期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文化的熏陶、滋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因国家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技能大赛等正能量信息的宣传,明显能感觉到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变得更自信了。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当初是带着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走进校园的,但是他们在高职院校这样的平台找到了自信,这与高职院校的文化构建不无关系。以前,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高职教育,学校更多的是通过安抚和说教的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如今,很多学校从校园文化上找到了灵感,把学生的技能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归属感,进而认同自己的职业选择。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过程中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渗透多种文化元素的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据麦可思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学院在全省59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第6位,创新能力掌握水平排名第2位。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学校的社会服务上,体现在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上。高职院校通过教育培训和科技咨询能够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又能够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自然有融合,这就丰富了高职院校的文化资源和营养。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这些资源和营养,与企业行业文化并生共长,不断培育高职特色文化。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培育者和传送带,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建设,一方面要把教师送到企业,去近距离感悟企业文化,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回学校,释放在课堂中;另一方面把企业的管理者、能工巧匠请进课堂,言传身教,把文化渗透在岗位上,在互动共融中促进新文化的生长,并使得这种文化在传承中不断丰富。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着“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以育人为目标,多管齐下,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设立校企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了企业职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企业文化的互动。学院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校企文化交融,将企业文化与学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融合一体,形成了“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求实”文化。这一文化,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作风、一种品格,也成为师生发展成长的一个过程、一个追求。
作者简介:张荣华,女,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赵红军,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员,研究实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