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学术评判应经得起历史检验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5-7

 【核心提示】历史是试金石。真正的学术成就应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真正的学术评判也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原题:学术评判标准随感录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似乎什么都能买得到,可以买发表,买出版,买炒作——包括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家级出版社、学术地位崇高的出版社出版专著,在杂志、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受好评。这些杂志社、出版社、电视台大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判定一个人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下及其学术成果的优劣呢?

  平时,我常常思考这一问题,有所感悟,就写下一句。现在汇总起来,倒也能成文了。这些只是平时的札记,所以显得有点零碎杂乱。但我想,思想的火花虽然及不上思想体系来得伟大,也自有其价值,所以想公之于世,以供感兴趣的同行作研讨的材料。

  我以为:

  历史是试金石。真正的学术成就应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真正的学术评判也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所有论著都逃不过历史的检验。如果少则三四年,多则一二十年,其论著就销声匿迹了,那么它们即使在现在被认定为“高质量”而获得了“大奖”,也是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东西,而其作者也将被重新认定为独揽学术资源的学阀或哗众取宠的学术骗子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道理很简单:种种人为的光环再怎么耀眼也挽救不了学术腐败者脆弱的学术生命。

  影响程度之久远是评判学术成果的水准仪。只有不断被人引用、不断重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流传久远的论著才是真正的学术成果。否则,即使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得了大奖,也不过是印刷垃圾而已。

  有价值的成果,读者来买单;没价值的成果,自己来买单。

  出版资助只是某个机构临时派出的“助产婆”,而不是民间的衣食父母;它只能使著作出版,而不能使著作不断重印。没有价值的著作即使依靠“助产婆”问世了,也会因为先天不足而只有一次流星似的短暂生命。有价值的著作可能也会依靠资助出版,而一旦问世,就会赢得衣食父母的养育,就能依靠人世间广大读者的不断购买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买发表、买出版、买转载、买颂扬(奖励或评论)的成果没什么价值,这样的成果即使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也必定短命。因为你虽然能买通当今国内的一些主编、评委,但广大读者、境外专家乃至后代子孙可不会买账。真正的学术成果,应该靠自己的学术质量去取胜,惟其如此,才能得到广大专家、读者的青睐,才会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而传之久远。

  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不用依靠权力、关系与金钱就能发表出版,也不用刻意宣传、大肆炒作就能广为流传,因为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性。

  学术影响是指其论著不断被人引用、不断重印,而不是指有专门的文章来赞美或一时的转载率,因为专门的赞美文章或一时的转载率不但可以凭借关系去炮制,而且用钱也买得到。《韩非子·解老》云:“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学术成果靠炒作(冠以名家名义写的序、以别人名义发表吹捧文章、让刊物转载等)来炫耀其质量的,其质量往往有问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判定一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要看其成果的发表途径与学术影响。如果该作者发表论文靠关系,出书靠资助,其“关系”与“金钱”不能起作用的地方他就无能为力,其学术研究能力就得打个问号。例如,只能在有限的几种刊物上不断发表论文,而不能在境内外众多刊物上四处发表论文;其论文只有自引或极少量的朋友他引而没有众多学者的他引;其著作只能印一次,而不能多次重印;那就只能认定其学术研究能力较低,而利用金钱搞关系的能力较强。这是因为买通几个刊物的主编容易,要买通境内外众多刊物的主编较难;让个别朋友帮忙制造假引容易,要买通广大学者来引用很难;要买通出版社印一次书容易,要忽悠广大读者买自己的书从而使其多次重印很难。

  历史是不会向学术权贵谄媚的,它不会瞻仰你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只会钦佩你给社会贡献了什么。那些攫取了很高的地位、待遇与荣誉的学者未必就能永垂不朽,只有贡献了传世之作的人才能永远活在人间。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