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学术前沿  > 正文
荣耀与使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侧记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5-16

  华侨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支撑其作为综合性大学内涵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层次、规模以及在学界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华侨大学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整体的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
  
  近期,社会科学研究处完成了对全校文科学院、研究院的第二轮科研调研,从中我们发现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近两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欣喜的变化,渐次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调研座谈中,学者们热烈讨论的声息已渐渐远去,而其良策建言已汇集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途;路漫漫兮,其前景日渐明朗、坚定。让我们以时间为经纬,以事实为线索,用素描之笔调,共同检视和回眸华大社科两年来的工作历程,勾勒华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
  
  聆听学者声音  深入调研掌握华大社科家底
  
  2012年9月-12月,社科处成立伊始便展开第一轮科研调研,逐一走访全校文科院系,以自由、宽松的座谈会形式与各院领导、教师面对面交流。13个学院、3个研究院、670余位文科学者,近距离的沟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你来我往的对话,关于文科科研的困难、问题、意见、建议,林林总总。通过调研,华大社科的整体格局了然于胸,华大社科的家底一清二楚,分析、总结、思索、规划、探寻华大社科发展之路。四万字的各院系科研概要、两万五千字的调研会议纪要、八千字的调研分析报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华大社科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而所有这一切都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出台社科政策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繁荣华大社科  有的放矢推出社科重大举措
  
  创新是华大社科发展的不竭动力。紧跟中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要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华大社科的实际,学校相继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文科发展的项目和重要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最先亮相,实施两期,共有32个青年学者团队受到资助,成效显著,让青年博士组建、回归团队,让文科科研告别单干,青年学者的科研激情与学术活力瞬间暴涨,科研团队化的建设启程前行;“学术委员会文科分委会”迅速成立,十八名资深教授为文科学术导航把脉,为学校文科学术审议和评价树立了基本的学术权威;“文科学术期刊分类目录”摆脱万难正式印发,科学规范的学术标准得以确立,为广大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指明方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计划”启动实施,基地的培育与建设提上日程,构建教育部、福建省、学校三级文科基地平台体系指日可待。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大会”隆重召开,颁布《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今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确立基本纲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著专项资助计划”随即启动,凝聚着华大文科学者心力、心气与探索结果的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和150部高水平学术著作在未来2-3年内将呼之欲出,积蓄学科建设的力量将日益饱满;“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重磅推出,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在未来3-5年内有望崭露头角;“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运而生,广大社科工作者有了更温馨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集成更加便捷,华侨大学联系社科学界,发挥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智库作用必将越发显著。
  
  立足侨校特色  全面加强和推进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大学是一所侨校,因侨而生,因侨而兴,为侨服务始终是我们的宗旨和使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立足侨校特色,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华侨华人相关研究,努力提升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闽籍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侨务法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一批涉侨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涉侨研究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中国侨务论坛、中泰战略研讨会、华侨华人研究专题工作会议、侨务信息与研究成果专报工作会议、“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题工作会议等涉侨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相继召开,涉侨研究的声音进一步传播;各类涉侨的研究课题得到学校重点资助,涉侨研究的项目进一步增加,团队研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2012、2013《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涉侨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学界的影响与赞誉进一步扩大;《关于全面加强和推进华侨华人研究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华侨华人研究领导小组相应成立,加强和推进涉侨研究有了指导性纲领。
  
  收获渐成  华大社科追求卓越的学术气象初露
  
  措施内蕴期待,耕耘践履志向。不可否认,两年来,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事实性地开始以团队化、规模化的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纵深地向前发展。
  
  在科研意识上,各学院、各学科、各学者的学术心气、学术气象、学术团队意识、学术规划能力、科研探索水平在不断增强,学术研讨氛围在不断浓烈,团队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科研机构管理和科研基地运作日益规范,“我要做科研”的学术理念与自觉意识逐渐植根于学者心智。
  
  在科研项目上,高级别课题取得突破,省部级课题年年增加。贾益民教授担纲的“华侨华人与中国梦”课题获中央财政重大专项资助,获资助经费500万元,实现了我校重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国务院侨办重大项目我校斩获2项;国家社科基金从2011年8项,增加至2013年14项,增加6项,增长75%;省部级项目从2011年70项增加至2013年79项,增加9项,增长12.9%,其中2013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立项43项,与福建师范大学并列全省第一位;纵向科研经费从2011年489.3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561.5万元,增加72.2万元,增长14.6%。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结项上,我校林伟明、王福民、张向前、张禹东、郭东强五位教师先后获“优秀”鉴定等级,成绩令人振奋、倍受鼓舞。
  
  在科研获奖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项稳中有升,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攀升。杨楹、王福民等教师的专著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为近年来我校哲社成果之重大突破;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校荣获19项,比第九届增加8项,同比增长72.7%;2013年,我校首度参评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即获得10项表彰。这从成果奖项层面,较为充分地彰显了成长中的华大哲学社会科学的潜力。
    
  在科研平台上,基地建设成效初见端倪。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成功设立,为培养高端哲学人才、推动哲学学科建设奠定更坚实基础;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培育名单,现正与暨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冲击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先后获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则一举闯入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评审考察名单,获评省基地仅剩一步之遥。
  
  在科研人才上,诸学者的成长、进步,新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轮廓初显。经济与金融学院肖曙光教授获评福建省第七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数量经济研究院赵昕东、经济与金融学院许培源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侯志阳、杨默如、陈斌彬入选“福建省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衣长军、苏梽芳、林怀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评选即将揭晓,杨楹教授有望在全省二十个名额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学科建设上,应用经济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获得“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用经济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8个学科获得“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至此,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3个省特色重点学科和8个省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形成了基本的结构与态势。
  
  两年的努力,两年的成长,华大社科气象可圈可点。回眸过去,每一份成长和进步、每一点滴的成绩,都是在学校领导的整体筹划、关怀、指导下,华大社科每一位学者潜心努力下所取得的。荣耀与成绩必将进一步激励华大社科人砥砺前行。
  
  展望未来,华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还须从广度上进一步拓宽格局,从深度上夯实整体基础、推出一流尖端成果,让基础理论研究与社科服务决策两翼齐飞。
  
  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精心的设计、更有效的措施、更优质的服务,培育华大社科的繁花硕果,以点滴江河的态势,加速推进我校建设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的伟大征程。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