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首届中国民生问题论坛暨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上海市委宣传部舆情处处长吴瑞虎、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仓平、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陶纪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上海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处长夏建民、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宣教处)副主任蒋长敏、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宣传处处长杨斌生等,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的环境、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民调蓝皮书主编、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了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的研发创作过程。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了民调蓝皮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及其影响和价值。论坛由上海交大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常河山主持。
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是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重点打造的“中国民生调查数据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蓝皮书形式出版的涉及中国综合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将每年围绕中国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持续开展大规模调查,最终目标是建立开放的“中国民生调查数据库”。
探民情、查民意、聚民智,《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旨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递中国最真实的声音,2013年10月-12月,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针对中国35个城市居民展开调查,累计获得8500多份有效样本,涵盖总报告(综合民生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分类报告(教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社会保障)、热点话题、专题研究四个方面。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为《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作序,其中谈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发展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倾听民声,显得尤为重要。《民调蓝皮书》用科学的方法,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服务、食品医药安全等几个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有效弥补了当下国内大陆地区民意和民生问题研究的空白。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蓝皮书形式出版的涉及中国综合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它既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谢耘耕教授及其团队取得的这些成果,体现着交大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体现着大学引领思潮、服务社会的卓越意识。大学不仅仅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应该以更高的自觉和自信,为国家在转型时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智力支撑以及文化引领作用。
《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调查涵盖中国居民生活基本现状,涵盖国民住房、收入、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压力等调查;中国居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评价调查,包括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状况调查;中国居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评价;中国居民对社会现状认知的评价,包括居民对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的认知状况;中国居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国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建议荟萃。
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显示: 61.7%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水平与五年前相比有提高,并表现出对生活非常乐观的态度,居民的整体生活条件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局面,同时居民的幸福感知较高,受访居民非常认同“生活是美好的”和“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一线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低于二线城市。其中“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个人收入”成为影响幸福感的三大要素。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整体满意度略高于“一般”水平。谈及环境问题,50.4%的受访居民认为我国整体环境状况不好,53.4%的受访者认为全国绿化比较好或者非常好,83.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城市存在雾霾现象,30.7%受访者认为雾霾现象严重。我国居民对所在城市当前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趋于满意,77.3%受访者认为医疗费用“比较高”“非常高”。受访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和谐。32.9%的受访居民对所在城市食品安全情况不放心。社保方面,47.3%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或很不公平,职业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是受访者感受到的社会保障不公平的主要方面,对延迟退休政策受访者认可度较低,52.2%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其中25.2%的受访者“比较反对”,27.0%的受访者“很反对”。35.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和谐度为“一般”,认为我国社会比较和谐和很和谐的受访者分别占比33.2%和3.4%。受访者的社会公平感仍有待提高,29.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不太公平,14.5%的受访者认为很不公平。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与会人员就中国民生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的民生调查项目给予高度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