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周,中国又要进入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正在埋头“备战”的几百万莘莘学子或许不知道,一场关于高考的改革正在展开。
根据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再过几年,一些变化将在一间间应考的教室中出现:英语复习资料不再堆积如山,有多次机会的社会化测试或将减轻考生英语压力;考前复习阶段不再如此残酷,对平日学习能力的评价将使学生更加从容……
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分数依赖、更加关注考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录取的公平,将是中国正在推进的包括高考在内的教育领域改革的主旨。
作为中国高考的主科之一,英语的争议一直不断。是降低权重还是退出统考,其非母语的地位与考试所占相当比重的矛盾成为焦点。
根据教育部已经透露的改革思路,“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此轮改革的方向。
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全汉炎表示,降低英语的比重,无论以分数还是等级呈现,目的应该在于淡化英语教学的功利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应用英语水平。
“过去语数外三门并重,大批学生都把精力放在英语上,学了多年却还是’哑巴英语’,建议进一步减低英语权重,但成绩如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像外语学院等如何选拔,需要进一步研究。”山西省招办主任王云说。
“国外如雅思、SAT等考试可以一年多考,但他们也有相对成熟的社会考试机构。如果我们的英语国考也要社会机构组织考试,那谁来出题,能否保证每次难度系数差不多,漏题的风险会否增大,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沈阳市第五中学高一学生张鑫宇说。
高考,迄今为止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30余年间高考让很多贫困、平民学子改变命运,也为中国繁荣发展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然而,高考走到今天,其过度强调应试能力忽略人的个性发展和“一考定终身”等弊端,让改革势在必行。
多年来,高考在实现莘莘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因“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弊端为社会诟病。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解读高考新方案时说,普通高校将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重视高考,更要重视高中阶段所学的每门学科,不再仅仅强调分数,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所谓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对高中阶段各科目学习情况的测试。一些中国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这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测试甚至比高考更必要。
“我建议学生可优选两到三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高考报考相关院校的参考。在高校录取时,学校可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某些学科成绩提出分数要求。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对学生成长一定是有益的。”沈阳市第五中学教师张雪松说。
除了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智育”水平以外,以考察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有望进入高考评价的内容。
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家长陈豪轩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曾经是我们教育的方针。如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成为大学招生依据,才能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
让综合素质评价“可量化、可信可用”的探索已在清华附中启动。清华附中去年底研制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分系统”,内容包括承担社会工作纪录、个人成长记录、个人奖励记录等6个模块数十个项目内容,重在体现学生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很多人担心:新一轮的改革是否会加剧“寒门难出贵子”?
“挑农村学生见闻广博,计算机使用等,肯定挑不出;通过面试挑他的素质,反应能力,还是能挑得出来的。但当前农村学生能进入自主招生门槛的还是少数,面试成本也是负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陈初升谈到自主招生农村学生处于弱势的情况时说。
他建议,为彰显教育公平,需要制定一些补偿性政策加以保障农村学生权益,如进一步扩大高校“自强计划”,单独面向农村学生招生等。
教育部表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要在201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以上,从2013年的27.8万人增为超过3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