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以及部分老本科高校都面临发展“大考”
到2013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高校879所,211大学112所(包括39所985高校),地方本科高校767所。在地方本科高校群体中,又分为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但涉及一批新建本科高校,而且也关系到部分老本科高校。”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朱士中的观点与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不谋而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一起升了本。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积淀,这些高校部分学科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办应用型高校,还是办综合型大学?似乎有些纠结。
在江苏省高校中,以“师范”冠名的高校有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以及南京晓庄学院、扬州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大学等一批不冠“师范”校名又与师范有渊源的高校。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老师招聘计划是2800人,但从招聘结果来看,其中有1000多名是硕士毕业生,1000名左右是综合型大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真正师范本科应届毕业生800名,而江苏省2014年中小学教育师范招生计划是7000多人。
“7000比800,全省师范教育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朱士中说,常熟理工学院是在2004年升本,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也是师范的老底子。从实际情况看,常熟理工学院若不是在升本以后提出并完成了从师范向理工的转型发展,现在的毕业生就业肯定很艰难。
全国从师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院校约为118所,占国内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说,地方师范、医学院校就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型高校,现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并不是说地方师范、医学教育不用办了,而是要求这类建校基础的本科高校自身加强改革。
以此类推,从1999年到2012年4月,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新建的地方公办本科高校主要途径有:行业类专科学校升格本科,东部34所、中部32所、西部15所;高职高专升格本科,东部13所、中部7所、西部6所;成人高校改制为本科高校,东部14所、中部4所、西部4所;新建本科,东部5所、中部2所、西部2所。
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则分为:新设民办本科,东部26所、中部20所、西部14所;独立学院转设,东部14所、中部18所、西部2所;独立学院东部133所、中部90所、西部69所。
除上述类型、渠道外,这个期间在国内还建立了4所中外合作办学的普通本科高校。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潘懋元教授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建议:现在升本之后培养的是工程师、医师、教师等“师”字号的人才,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另一个极端。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大,公办、民办高校经费保障水平不一样,行业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与新建本科高校行业背景与科研实力不相等,1999年升本高校与2005年、2010年升本高校所处的时间节点不同,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主要任务又不同。高等教育知情者建议:“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不能笼而统之,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得大家都很茫然;要分门别类,找准定位,对症下药。”
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好像要革某些人的命似的
“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好像要革某些人的命似的。”据知情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常年在地方本科高校讲课、评估、做课题的专家、学者群体很大。他们到985高校难以混到饭吃,可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走穴”则大有市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等于他们原来那一套吃不开了,要砸了自己的饭碗。这帮人肯定不会罢休,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渠道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不得人心。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支持建设力度,国家示范(骨干)高职校羽翼渐丰,升本的冲动越来越强。这个群体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把国家示范高职校升本的道路挡住了。他们认为新建本科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都不如国家示范高职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对待转型发展战略上,64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心思也非铁板一块。顾永安教授分析,第一种是积极参与型,主要以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成人职业教育类学校为建校基础的高校,以及最近5年内升本的高校,它们缺少本科办学基础与经验,对转型发展一呼百应;
第二种是强烈抵制型,以2000年前后升本的地方高校为主。这批院校是所在区域唯一办学基础比较好,升本以后一直以地方性综合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取向,现在倡导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形势,无疑给它们当头一棒,因此反应非常强烈;
第三种是功利型,一些原本从学术型硕士点、国家特需硕士培育点等途径申报无望的新建本科高校,把参与转型作为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点、把学院改为大学的捷径。
第四种是观望型,认为目前与转型相关的政策体系与评价机制不到位,不敢贸然而动;
第五种是畏惧型,一些高校担心向应用型转型矮化本科教育,对刚升本的高校予以降格;跟教育部走得太紧,万一有变化会折腾、影响学校发展好几年时间。
对于上述群体间的争论与忧虑,知情者说,并不是为了迎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拉一批高校过来搞本科职业教育。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原来的定位就是应用型高校,只是由于制度设计与现实原因错位发展,没有注重应用型,现在准确的说法是办学定位理性回归。
这位知情者说,国家在2006年实施示范高职校工程建设时,就定下了不升本的基本原则。国家对本科、专科学校数量、比例的动态平衡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定的。因此,根本不存在谁拦谁升本的道路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再强,也不可能让其办成“第二”人民大学。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原来弄几个老师、找几间教室、买几本教材就培养人的模式肯定难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跟不上行业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学生不但能就业、创业,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以比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也是大部分新建高校需要奋斗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的境界。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曾问常熟理工学院:你们有没有可能像香港科技大学一样,经过不长时间积累与发展,迅速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学?国内已有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与发展成为地方综合型大学的先例。山东临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升本为临沂师范学院,2010年改为临沂大学;江西井冈山师范学院等2003年升本为井冈山学院,2007年正式更名为井冈山大学。
应用型大学也可以办成世界知名大学,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培养少部分应用型人才。朱士中校长认为,有关转型发展理论上的问题,可以由专家、学者去研究、探讨。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要有定力,少说多做,不被表象所惑,不为干扰所动;要有自信,意志坚定,坚持学校定位,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持之以恒地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由哪些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6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既可以是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较久的本科学校;既可以是部分高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部分高校中的一部分专业转型;如果独立学院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同样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学校。
据教育内部知情者透露,国家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成为地方综合型大学,国家示范高职校向本科层次发展的道路肯定不会完全堵死。但是深化改革的盘子太大,光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之力难以推动,下一步的重点将强调省级统筹,试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