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的教学改革
南京师大泰州学院从2004年建院起,就明确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并在各二级学院达成共识。10年间,学院先后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提升实践能力的环节。
二级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院长何亚南用做“加法”“减法”和“乘法”来形容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加法”,即适度增加教师教育课程,例如将“教学设计”“粉笔楷书”等选修课列为必修课。“减法”,即适度减少理论课程,降低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理论课程比重。“乘法”即通过对课程板块的优化组合,实现累积效应。
此外,南京师大泰州学院还在师范专业实行“4+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三起,每周四天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一天在基础教育机构见习。“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迅速适应教师角色。”南京师大泰州学院党委书记郭宁生说。
这一课程设置上的“革命”,带来的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2011年毕业的朱荧荧,就职于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多次获得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应用型大学实践的三点启示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如何转型?南京师大泰州学院十年办学经验,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坚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江苏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江苏已开始应用型大学试点,但不少高校仍对“转型”存在顾虑。南京一所公办高校的负责人说,不知道是否该贴上“应用技术型本科”的标签,因为当前高校评价体系依旧单一,主要看学术论文发表、科研立项等情况,一个学术性的优势学科,每年能得到上千万经费,如果转成应用型,就意味着学校得到的资源会减少。也有人认为,实践教学的难度比理论教学更大,一方面由于传统上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其教学地位低,另一方面是还未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师资、实践基地等因素,也是转型的“拦路虎”。而面对这些困难,南京师大泰州学院却没有放弃,不改初衷,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以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启示之二,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改进培养模式。连续四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连续两届获江苏省“师范生基本技能”竞赛一等奖……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南京师大泰州学院别具匠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推出“3+1+2”培养模式、“六双”人才培养模式、师范专业“4+1”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把学生需要的每项能力具体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
启示之三,围绕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设置专业,围绕专业需求配置资源。泰州是全国著名的医药城,看准这一产业需求,南京师大泰州学院在法学专业下设立了医药法专业,该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法律,还知晓药学,很好满足了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学院还紧紧围绕专业配置资源,启动“双百”计划,即根据专业和课程性质,聘请100多名各行业专家学者任学院兼职教师,同时向泰州及其他地区企事业单位派出100多名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在专任教师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质量。(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