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位授权区域结构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对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结构的分析发现:我国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分布不协调, 有些地区学位授权区域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特别是有些典型农业、林业、畜牧业省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协调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管理体制;优化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分布;建立学位授权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农学;学位授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学位授权改革
【本文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0 年研究课题“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子课题“学位授权体系结构的案例分析:农学及其专业的学位授权结构与改革”(课题编号:2010W01-2)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2 年第6 期
【作者简介】(王海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1;高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1;罗长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81;韩惠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北京100081)
学位授权区域结构直接影响区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布局,影响着用于人才培养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区域配置,进而影响人才培养是否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笔者分析了农学门类所属一、二级学科的区域布局, 针对我国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在统计学位授权点时,已获得一级授权的学科,其所属二级学科不再重复计数。
一、国家关于学位授权工作的规划与部署
2006-2012 年教育部从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发展特色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制定了规划纲要和年度工作要点, 对学位授权工作进行了远景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 体现了国家对学位授权工作的重视, 具体情况见表1。
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上看,2006 年以来, 学位授权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科结构、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调整学位授权结构和布局,发展特色教育。第二,完善学位授权三级管理体制。学位授权审核权力下放, 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学科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学位授权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程,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1]。第四,学位授权制度建设。修订新的学科目录和学位授权审核办法,优化学位授权制度建设。由此可见,2006 年以来,国家对学位授权工作的规划与部署的重点是完善管理体制,学位授权工作权力下放,提高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的学科审核自主权;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按需培养高层次人才。
表1 2006-2012 年国家关于学位授权工作的规划(部署)汇总
教育规划(部署)
|
规划(部署)要点
|
规划(部署)具体内容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
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
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
构和区域结构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发展任务-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调
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
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
教育部2006 年工作要点
|
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
推动国家、地方(部门)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滚动
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各具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
继续鼓励和支持开展不同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
|
教育部2008 年工作
要点
|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机构调整, 支持校企合作建
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
|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 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
|
教育部2009 年工作要点
|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学科
专业建设,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
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点
|
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点
|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
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
配置,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
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
完善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
制。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优化学科
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
|
教育部2011 年工作要点
|
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
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建立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
教育部2012 年工作要点
|
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
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 组织实施服务国家
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
二、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结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按照国家统计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地理区域。由表2 可知,华东地区的农学博士一、二级学科授权点、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培养单位数量均为最高,农学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数量居第二位,农学门类优势显著。华北地区农学博士一、二级学科授权点均位列第二,农学培养单位数量居第三位。西南地区除了农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数量外,其余四个统计对象数量均是最低。东北、西北地区农学博士授权点数量和培养单位数量相当,中南地区农学门类数量略低于华东、华北地区,较其他地区优势明显。由此可见,我国农学门类授权结构的区域布局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中南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如西南、东北、西北地区的农学门类培养单位、学科点数量偏少。
表2 各区域农学门类授权点、培养单位数量情况
区域
|
博士一级
|
博士二级
|
硕士一级
|
硕士二级
|
培养单位数
|
华北
|
23
|
19
|
13
|
42
|
22
|
东北
|
10
|
9
|
18
|
32
|
13
|
华东
|
26
|
21
|
28
|
50
|
29
|
中南
|
20
|
13
|
14
|
70
|
27
|
西南
|
9
|
8
|
14
|
31
|
11
|
西北
|
10
|
9
|
9
|
45
|
14
|
合计
|
98
|
79
|
96
|
270
|
116
|
数据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时间截至2010 年12月31 日,单位:个。
从表3 中可以看出,华东、中南地区农学培养单位数量之和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这两个地区各级学科授权点数量之和介于43%-47%之间,从数量上看,这两个地区农学门类优于全国其他地区。华北地区的培养单位数量所占比例位列第 三位, 且明显高于东北、西南、西北地区。
表3 各区域农学门类授权点、培养单位所占比例情况
区域
|
博士一级
|
博士二级
|
硕士一级
|
硕士二级
|
培养单位数
|
华北
|
23.47
|
24.05
|
13.54
|
15.56
|
18.97
|
东北
|
10.20
|
11.39
|
18.75
|
11.85
|
11.21
|
华东
|
26.53
|
26.58
|
29.17
|
18.52
|
25.00
|
中南
|
20.41
|
16.46
|
14.58
|
25.93
|
23.28
|
西南
|
9.18
|
10.13
|
14.58
|
11.48
|
9.48
|
西北
|
10.20
|
11.39
|
9.38
|
16.67
|
12.07
|
合计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数据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时间截至2010 年12月31 日,单位:%。
此外,华北、华东地区培养单位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均低于这两个地区农学博士一、二级学科授权点占全国的比例,表明这两个地区注重农学博士授权点建设,努力增加授权点数量。中南、西北地区培养单位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均高于这两个地区农学博士一、二级学科授权点、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占全国的比例,表明这两个地区在农学门类授权点建设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单位的优势和潜力。从培养单位、学科授权点占全国比例来看,东北、西南地区硕士学科授权点的建设好于博士学科授权点。从学科授权类型角度来看,与硕士授权点布局相比,全国博士授权点的布局更加集中。
由表4、表5 可知,全国只有西南、西北地区省均农学一级学科点数和培养单位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于这两个地区拥有的农学一级学科点和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偏少。华东、中南、西南每百万人拥有的农学一级学科点数和培养单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同,华东、中南地区拥有的农学一级学科点和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较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很大,分别居全国的第一、二位,导致相对数量的较低;而西南地区本身拥有的农学一级学科点和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较少,而人口数较高,最终导致相对数量较低,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四项统计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华北、东北地区的四项统计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 各区域省市、一级授权点、培养单位和人口数量情况
区域
|
省市数量
|
一级学科点数
|
培养单位数
|
人口
|
华北
|
5
|
36
|
22
|
15.867
|
东北
|
3
|
28
|
13
|
10.885
|
华东
|
7
|
54
|
29
|
38.486
|
中南
|
6
|
34
|
27
|
36.971
|
西南
|
5
|
23
|
11
|
19.703
|
西北
|
5
|
19
|
14
|
9.749
|
合计
|
31
|
194
|
116
|
131.661
|
数据来源:学位数据来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时间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人口单位:百万;其他单位:个。
表5 各区域一级学科点、培养单位相对数量情况(单位:个)
区域
|
一级学科点数/省市数
|
培养单位数/
省市数
|
一级学科点
数/百万人
|
培养单位数/
百万人
|
华北
|
7.20
|
4.40
|
2.27
|
1.39
|
东北
|
9.33
|
4.33
|
2.57
|
1.19
|
华东
|
7.71
|
4.14
|
1.40
|
0.75
|
中南
|
5.67
|
4.50
|
0.92
|
0.73
|
西南
|
4.60
|
2.20
|
1.17
|
0.56
|
西北
|
3.80
|
2.80
|
1.95
|
1.44
|
全国
|
6.26
|
3.74
|
1.47
|
0.88
|
数据来源:学位数据来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时间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单位:个。
三、农学门类学位授权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情况
人才供给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有机耦合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势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1. 农学门类授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情况。通过对六个地理区域农学博、硕士一级授权点数、第一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比例进行比较(见表6),华东地区三项数据基本持平,表现出学位授权布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态势;华北、东北、西北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基本上均低于博士一级授权点数、硕士一级授权点数占全国的比例;中南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均高于博士一级授权点数、硕士一级授权点数占全国的比例。可见,从区域布局角度看,整体上农学门类学位授权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协调。
表6 各区域农学博、硕一级授权点、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情况
|
华北
|
东北
|
华东
|
中南
|
西南
|
西北
|
农学博士一级点
|
23.47
|
10.20
|
26.53
|
20.41
|
9.18
|
10.20
|
农学硕士一级点
|
13.54
|
198.75
|
29.17
|
14.58
|
14.58
|
9.38
|
第一产业
|
11.13
|
11.08
|
30.28
|
28.97
|
12.06
|
6.48
|
数据来源:第一产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授权点数据来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单位:%。
2. 典型省份农业产业与农学门类学位授权情况。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学学位授权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否合理,我们选择部分省份的林、牧、渔业经济发展情况与其相关农业学科的授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见表7、表8、表9)。
2010 年, 全国各省份林业产值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云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云南林业产值位列全国第一,却没有林学一、二级博士授权点,反映出云南的学科布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余四个省份的学科布局基本合理。
2010 年全国畜牧业产值前五名的省份是山东、河南、四川、河北、辽宁。从经济发展与学科布局协调性方面看,四川的学科布局最为合理,山东、河南、河北的学科布局较为合理,辽宁的学科布局最不合理。2010 年全国渔业产值前五名的省份是山东、江苏、广东、福建、辽宁。从经济发展与学科布局的协调性看,山东的学科布局最为合理,江苏学科布局较为合理,广东、福建、辽宁三省无水产学一、二级博士授权点,与其水产大省地位不符,学科布局最不合理。
四、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结构存在问题
1. 农学门类学位授权结构区域布局不甚合理。农学门类的培养单位、学科授权点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和华北;中南、西北则对农学授权点建设有待加强;西南、西北省均农学一级学科点、培养单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东、中南、西南每百万人拥有农学一级学科点、培养单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农学门类区域布局不甚合理,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涉及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沿革、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
2. 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尽协调。从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角度分析,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均低于一级博、硕授权点占全国的比例,表明这些地区的学科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没能发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或者是这些地区高层次人才供给不完全适合当地市场的需求。
3. 部分省份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与其经济发展不尽协调。通过选择林业、畜牧业、渔业三个产业产值最高的五个省份,结合其相应学科的布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很多省份在相应的学科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有很多学科缺失,表明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的现象。
表7 典型省份林业产值与林学学位授权情况
省份
|
林业产值
|
博士授权情况
|
云南
|
196.1
|
无林学一、二级博士点
|
湖南
|
174.2
|
有林学一级博士点
|
福建
|
162.2
|
有林学一级博士点
|
江西
|
161.8
|
有2 个林学二级博士点
|
河南
|
134.1
|
有1 个林学二级博士点
|
数据来源:林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单位:亿元
表8 典型省份畜牧业产值与畜牧学学位授权情况
省份
|
畜牧业
|
博士授权情况
|
山东
|
1683.8
|
有1 个畜牧学二级博士点
|
河南
|
1654.3
|
有1 个畜牧学二级博士点
|
四川
|
1596.7
|
有畜牧学一级博士点
|
河北
|
1350.1
|
有1 个畜牧学二级博士点
|
辽宁
|
1171.4
|
无畜牧学一、二级博士点
|
数据来源:畜牧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单位:亿元
表9 典型省份渔业产值与水产学学位授权情况
省份
|
渔业
|
博士授权情况
|
山东
|
747.4
|
有水产学一级博士点
|
江苏
|
719.2
|
有1 个水产学二级博士点
|
广东
|
661.2
|
无水产学一、二级博士点
|
福建
|
565.6
|
无水产学一、二级博士点
|
辽宁
|
441.9
|
无水产学一、二级博士点
|
数据来源:渔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单位:亿元
省份博士授权情况
五、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结构改革的建议
自1981 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经过30 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学科布局已基本完成。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统筹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及学科布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学位授予单位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 次会议通过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2]。就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如何优化和调整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更新观念、科学指导, 完善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国家应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统筹全局,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因地、因时地决定学位授权单位和学科点的分布和增量[3],实现对高等教育规模、层次和地域的有效调控;国家需适度放权,给予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学位授予单位调整学科结构的权力。各省级政府应在地区统筹的框架下,对本地区的学科布局进行优化,指导和鼓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对学位授权点主动、理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规划。学位授予单位应充分理解国家政策,更新观念,根据国家、地方的总体规划、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存量,按照学科发展规律,科学调整学科授权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学科,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 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优化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通过分析可见,农学门类学位授权区域布局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华东、华北地区学科优势明显,学位授权点数量、学位授权层次、学位授权类型显著优于其他地区,西北、西南地区与其差距尤其明显。相关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学位授权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稳定发展。在当前学位授权格局下,西北、西南地区需明确学科建设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在资源有限的情况重点提升学科质量,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进而形成社会效益。
3. 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学位授权动态调整机制。学位授权改革与调整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学位授权结构优化必须要在充分认清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主动对学位授权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建立起动态的学位授权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29.
[2] 林梦泉,龚桢梽.改革环境下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不适应性分析及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7).
[3] 宋晓平,梅红.我国学位授权审核改革要点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