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重要动向 > 正文
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段”模式研究
来源: 作者:李敬锁 时间:2013-1-17

【摘要】针对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的实际阐述了构建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三段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三段模式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李敬锁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青岛266109

本文】是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C11082的研究成果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9 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本文中的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是指面向农业设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当前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工程硕士农业工程方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对涉农行业的生产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了解甚少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为提高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须增加在读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本文拟尝试构建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三段模式探索和思考加强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实践教学三段模式的基本内容

笔者立足于当前我国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并结合自身在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接受全日制农业MBA 教育的经历提出了我国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三段模式

1.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前的实践教学

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全日制农业MBA 教育项目是惟一一个进入全德前十名的农业领域MBA 项目其专业学制为三或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农场实习学期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动物饲养和涉农企业管理等与实习紧密相连的为期四周的大学培训如果学生已经在德国境内完成被学校认可的实习就可以直接申请第二学期的理论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被认可的实习经历且没有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的第一学期的实习任务将被取消学习资格

考虑到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遍缺少实习经历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我们可以向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那样把第一学期设置为实习学期学校应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期间学校也应定期举办与实习结合紧密的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学校也应向德国那样制定并严格执行实习标准只有实习合格学生才能进行理论阶段的学习否则应重修实习如重修仍不合格的应取消其学习资格

学生的实习计划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习单位的实际由学生高校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三方共同制定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实习效果

2.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应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打破授课教师资格职称要求的规定当前国内不少高校规定只有达到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给研究生授课面对高校教师实践经验较为薄弱的现实应打破常规广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来对于那些来自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合作经济组织团体的有关专业人员即使他们没有相应的职称但只要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授课任务就应允许其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德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灵活切合实际在外聘教师职称方面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结合教师的强项安排授课任务授课任务的安排不应拘于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全部承担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发挥各教师的强项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授课如在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的农业MBA 教学中,“生产经济学课程由3 名教师授课、“合作社实务课程由4 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灵活设置课堂地点以突出实践应用为重点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突破课堂教室的上课模式灵活选择课堂地点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企业部门生产车间或田间地头上让学生在实践中边体会边学习德国农业MBA 教育的很多课程就是这样设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讨论可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学生可自由组合通常不应少于3 讨论时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由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水平

2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农业及涉农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毕业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增加与涉农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构建合理的涉农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职业的紧密关系以充分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职业意识

3.第三阶段结合学位论文的实践教学

1设置结合学位论文的假期实习通过实习学期的实践和两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学位论文的方向及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第三学期末要求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较为合适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的农业MBA 项目规定学生在论文题目选定后必须在第三四学期间的假期里结合学位论文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在涉农的企业咨询机构或政府部门等单位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否则没有资格接受导师对论文的指导我们可借鉴这种做法让学生为撰写学位论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学位论文从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学位论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较好途径校内导师和来自农业企业政府机构及其他经济团体的校外导师应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管理的实际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论文评价机制论文重点是看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提出的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这样应用型方向容易得到坚持[1]

实践教学三段模式的实现途径

1.加强学校与涉农单位的合作

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封闭式教育而应和涉农的机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 项目与100 多个农场多家农民合作社涉农部门和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固定合作关系为促进我国的高校与涉农单位的合作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开展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与相对应的实习单位的数量应达到最低的比例对达不到要求的高校应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如限制招生减少优惠等

2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鼓励措施鼓励涉农企业与学校合作如对于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在税收项目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高校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研究生高校可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

2.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农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农业高校的教师一般都有几年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如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规定农业MBA 的教授必须要有5 年以上的农业企业实践经验而在我国当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在以身示范的征服力方面有相当多的高校学术型教师在研究生面前陷入困境或被动[2]因此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

1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实际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性指导的能力如中国农业大学通过设立推广型教授职称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际推广工作激发教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2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学习管理的经验同时还应鼓励教师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或担任顾问等形式来增加企业管理的经历和经验

3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外在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知名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聘请合作院校的教授为我们授课让师生员工学习他们案例教学的教授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外派教师参与项目的合作或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技能

3.突出本土化案例教学

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缺乏本土化案例已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管理的实际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用于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1积极开发本土化案例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管理方面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联合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本土化案例教学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 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教学案例本土化该专业教学所用案例一部分由教授组织相关人员在收集分析大量农业数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一部分由农业企业负责人立足企业实际与有关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建立案例共享机制一个教学多年的教师可能拥有若干个好的案例但他不一定愿意拿出来共享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案例库管理机制通过支付一定的版权费来促进案例共享机制的建立[3]

4.加大校外导师的管理力度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4]因此高校应该加大校外导师的引进和管理力度

1严格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学校应结合学科布局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同时为校外导师备选人员建立导师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2实行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校外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关信息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开以便于师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校外导师的考核机制对校外导师的管理应配套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用制度来规范校外导师的行为以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校外导师应及时予以清退以确保校外导师的指导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曾富生. 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2] 杨启亮. 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J]. 教育科学20015.

[3] 章达友. 中美MBA 教育质量控制之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

[4] 熊玲李忠.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