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建起治理新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0

  三百里梁子湖,在“千湖之省”的湖北,与洪湖齐名。湖中心有一岛,名曰梁子岛,上有一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学家们在岛上种水草整整23年。因为他们的努力,梁子湖的水质从Ⅳ类回到了Ⅱ类,成为长江中下游水质最好的湖泊,湖底水生植物种类达到282种,超过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全国水生植物总和。这个站的创建人和带头人于丹也被冠以“农夫教授”,闻名全国。

  记者近日乘一艘小艇登上梁子岛,远远就看到“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的红字招牌。貌似当地渔民的于丹教授接待了我们。只见他皮肤黝黑,满头银丝,身着一件宽松的旧白T恤,脚穿一双沾满泥巴的拖鞋。

  这个野外工作站全名叫“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2年前,35岁的于丹为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水生植被生态作用调查”,选择了“水草丰富”的梁子湖开展野外研究。

  后来,于丹在武大被破格评为教授,他带领研究团队扎根梁子湖。通过种植水草治理湖水污染的想法,萌生于1998年长江流域发大洪水的时候。当时武汉的梁子湖遭受洪水和工业污染的双重侵袭,水草植被死亡过半,水质恶化到了Ⅳ类,整个湖的水生植被覆盖率骤然减少了一半。梁子湖“病”了,“我们站里的同事们心急如焚,幸运的是,我们在长期研究中发现,水草对污水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就尝试在水底种上大量的水草。”于丹介绍。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这里已逐步建立起“优势物种筛选——生物学规律破译——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梁子湖治理模式,给梁子湖的湖底种上大量水草,净化水体,从而实现人工生态修复。如今,他和他的团队亲手种下的水草,在梁子湖底繁衍成超过20万亩的丛林,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员誉为“水下原始森林”,让梁子湖成为长江中下游水质最好的湖泊,没有“之一”。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