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事业中,诚信是首要美德。在中国古代,“诚”不仅具有人生论、认识论的意义,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将不说谎当作首要的道德准则,认为诚信是人类全部契约的基础。康德拒绝对诚实容有例外的建议,因为允许例外就违背了这条义务的普遍有效性。也就是说,诚实是“一个来自理性的、无条件的神圣命令”,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得违反。因为学术总是跟追求真理相联系,所以在学术事业中,对诚信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
从事学术事业,终极目标在于为实现人生价值、社会理想提供思想资源和知识智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求学问道乃生命之事,非关稻粱之谋。但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欲望的诱惑,有些学者为图一己之欲,舍本逐末,不惜出卖学术的良知和灵魂,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而学术造假的泛滥,就是亵渎学术诚信的显例。从已被揭发的情况看,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本科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这些人视诚信如无物,早已把康德所说的“理性神圣命令”抛至九霄云外。
那么,是什么让这类学者甘愿做诚信的破坏者,非要在学术研究中装神弄鬼呢?当今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学术约束机制的落后,固然可为有些学者弄虚作假找到一些病源,但我觉得,学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是导致学术诚信日渐沦丧的直接病因。现在,许多人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几近歇斯底里,满足消费欲望成了最大的追求。有些学者在拜金主义的浊流中抛弃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弃诚信如敝履,只要能获得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即使造假也在所不辞,甘当失信于天下后世的学贼。重建学术诚信,事关中国学术振兴的道德基础,实乃当世之急务,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