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同事送女儿去一所师范学院上学,回来后跟我说,报到那天,他看到学校墙壁不仅贴着很多诸如“欢迎你到我校深造”、“报考我校,理想的选择”等标语,也贴着很多宣传单。那些宣传单先介绍学校设施设备如何完备、教学条件如何先进、师资力量如何雄厚,还详细地列举了校方引以为傲的人物。都是些什么人呢?大多是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或有所作为的商人。
无独有偶,笔者也经历过此类事情。笔者所读的师范学校,前几年升格为专科,并入了市里的一所师范院校。一次,原校老领导组成了编委会,筹划出版一本书,邀请原校领导、老师及广大校友撰稿。编委会邀请的都是哪些校友呢?大多是那些离开了教育领域、在别的行业谋到一官半职的校友。即使有个别是教育口的,也是某某学校的校长,普通教师基本不在受邀之列。
听了朋友的介绍,回想起自己经历的这件事,在教育战线耕耘了20多年的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有当官的才是人才吗?那些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不算人才吗?那些模范教师、优秀园丁、教学标兵、特级教师不算人才吗?师范院校可别忘了自己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合格的教师。
我想起曾在《杂文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教师的举手》:在毕业20周年的日子,昔日的同窗会聚在母校共叙别情。当年的辅导员——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德高望重的校长,动情地向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深深鞠了一躬。
这位老校长牢记学校的办学宗旨,对一直坚守在教育岗位的教师更高看一眼。其实,师范学校就应当保持这样的价值观、人才观。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当老师永远不会有什么出息,至多闹个小校长当当;如果跳出教育口,闯入行政单位,弄好了,那可是前途无量,将来攀升到局级、处级、厅级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某些师范院校也没能免俗,学校本来是培养教师的,却瞧不起教师,总以转投别的行业的校友为荣。想一想,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李福忠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