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张京华:书生意气到潇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10-5

  这是一个特别的决定——12年前,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京华自愿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湖南永州,成为湖南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永州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我了解它的历史,但不了解它的现状。另外,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写书、教书。”张京华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淡泊名利 一路南下到潇湘

  张京华出生于北京,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10年,他因研究庄子哲学、燕赵文化颇有建树,被评为副教授,那年他刚过30岁。

  张京华学的是唐史(中古),延伸到了先秦(上古)。他因觉得在北京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没有什么帮助,2000年到了河南洛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遍地是文物,观感更直接。在哪里生活无关紧要,最紧要的是便于学术研究——这是张京华的态度。

  在洛阳工作3年后,张京华一天读《光明日报》上看到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招聘启事。他至今还记着启事中的一句话:“零陵山水甲天下”。在他眼中,永州是了不起的——舜帝南巡来此,史学家司马迁也曾来过,唐宋时文化更是繁荣,元结、柳宗元在此任职,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也出生在这里。为了做好上古学术研究,他来到了永州。

  2003年7月的一天凌晨,张京华夫妇坐火车到了永州站,又转乘汽车来到湖南科技学院。

  一路上,张京华有过无数次想象,但从没有想到学校那么偏僻。但既来之,则安之,他在永州一待就是12年。

  专注研究 废寝忘食不知倦

  很多人这样说,见到张京华,就会想到一个词:书生。他不看电影、电视,不喜欢各种应酬,不参加与工作无关的会议,平时连手机都很少开,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20个书架满满的都是书。

  担任学报主编,兼任文科选修课授课任务,更领衔诸多课题研究——对张京华来说,时间太宝贵了。他在学报编辑上,把握重点,充分放权;在授课时,用自己的素材,把看似干巴巴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在学术研究上,勤奋严谨,废寝忘食。

  张京华对学术十分专注,他写出了10万字的《鬻子笺证》。他一字一句阅读了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30多万字的《日知录》,以及历代名家500多万字的批注,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写出了120万字的《日知录校释》。对这一校注本,古典文献专家栾保群评价颇高。

  来永州12年,张京华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种,点校古籍10种。《庄子注解》《中国何来轴心时代》《湘楚文明史研究》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倾心教学 亦师亦友亦至亲

  “高等教育不应是集体背书,大学生应首先学会思考问题,有主见、识大仁大义、明大是大非。”张京华告诉记者,身在三尺讲台,他一直在探索构建本科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在他的启发下,十多名学生爱上了摩崖石刻研究。学生侯永慧、汤军、符思毅、欧阳衡明、刘瑞等先后出版《零陵朝阳岩诗辑注》等著述4部、发表论文30多篇。他与学生一起发现最早朝阳岩石刻系唐代大历年间安南都护张舟真迹,填补了国内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

  从2004年起,张京华组织成立国学读书会,不分年级、系别,面对面、手把手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研究。读书会成立11年来,先后有400多名会员参与读书会学习。经张京华指导,会员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36人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

  “能培养出静下心来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扎扎实实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京华把人生中最看重、最宝贵的时间都给了学生。(记者 龙军)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