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学科设置似乎永远是特立独行,尽管这几年有了好转,一些新兴的热门行当如“旅游”、“会展”、“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社会工作”都被网罗进来,却依然还是远隔了市场。有些学校的课程简直陈旧不堪,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反应,脱离了民众的需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一直以来,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以为“学而优”则“饭碗稳”,岂料如今情况不同了,学而优的“天之骄子”同样捧不到“饭碗”。你能说大学刚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书读得不好吗?为什么很难找到工作?学新闻的,人满为患,上哪去找工作?80年代初期我就看到,我国有十九所高等院校设有新闻系或专业。好家伙,20年后,文艺、军事、航空、石油、师范、理工、民族、科技大学全都设了新闻专业,结果泛滥成灾,这就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10年前,我在《南方周末》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高等学府赶快建立老年学。为什么这样讲,那是因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在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出现了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的态势。一方面是我国老龄化趋势和许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突出,使老年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却是“老年学”得不到重视,高校没有“老年学”这门课。在美国,老年问题受到特别的重视,无论是对老年人的服务、“老年学”的研究,还是高校的“老年学”专业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水平。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人们呼唤天碧云轻风和日丽。于是,“新能源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一来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二来也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三来亦可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可是,目下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在发展新能源,一方面国内尚无高校开设“新能源”专业,只有少量学校开设以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为主,兼顾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课程。
大学的学科设置,是一个涉及广泛的概念,应该从内容到制度,从微观到宏观,有个统盘考虑。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学科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用人部门、高等学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关注。但是在学科的科学设置上,仍然问题不少。想读的没有读,读了的也白读。尤其突出的是,学科设置与就业脱节,缺乏职业针对性。
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尤为迫切。然而,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学校而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大学生职业选择以必要的建议,并将这种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一入学,就有合理的职业规划,以填补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同时,学校要把企业请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企业也应该从选用人才的角度,积极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及就业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让大学生找到就业的路径。
教育部曾明确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与就业率挂钩。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意见。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学校再也不能“闭门造人”了!高校应该通过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加快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并将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列入公共必修课。带班老师要跟踪每个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具有借鉴意义的求职典型案例,使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并渗透于教学环节。无论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由此而言,我这里说的又岂是一个“学科设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