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欧阳中石的逻辑思想与实践
来源: 作者:杜国平 时间:2013-1-29

\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肥城人,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欧阳中石1948年中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主修中国逻辑史。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欧阳中石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其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其70余年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欧阳中石于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师从金岳霖、王宪钧、汪奠基等先生学习逻辑学。
  
  早在1957年,欧阳中石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特称判断”的逻辑意义》的学术论文,在中国逻辑学界崭露头角。他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始终心系逻辑,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国产”的、“舶来”的都应在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范围之中

  欧阳中石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逻辑学研究工作,而是被分配到通州师范(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前身)女师部从事数学、语文等教学工作。除备课、上课外,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工作,写出了40万字的中国逻辑史文稿。遗憾的是,这些手稿在“文革”中全部丢失了。1981年,欧阳中石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他在进行学科教育研究的同时继续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欧阳中石对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进行了探讨。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中国逻辑史研究逐渐兴盛,当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于“中国逻辑史”中的“中国”,欧阳中石认为:“我们必须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来理解。”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范围,他强调:“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发展、流传、形成过影响的逻辑,都应包括在内。即使是‘舶来’的,也必然有个输入、接收、流传,甚至有融合以及发展的问题,凡此种种,也都应在我国逻辑思想史的研究范围之中。”同时,欧阳中石认为,“我们一定要把‘国产’突出地单独提出,与‘舶来’的区分开来,把它放在中国逻辑思想史的主体位置。”这充分体现了欧阳中石开阔的学术胸襟和科学辩证的研究态度。对于究竟什么是逻辑,欧阳中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凡是对于全人类都普遍有效的那些正确思维的各种规律和形式,都应该属于‘逻辑’的范围之中。”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欧阳中石认为:“特别是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要求套不住的那些逻辑的内容,却是非常必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因为这些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不同于印度‘因明’的逻辑,才真正是中国逻辑史中最主要的对象。”欧阳中石赞同汪奠基先生的观点,认为研究中国逻辑史不能只局限于中国哲学史的小圈子,而应该“把我国古籍全部翻检一过”。他的观点体现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中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发人深思。
  
  从史料“荒原”处寻绎名辩思想发展脉络
  
  在对尹文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欧阳中石对尹文的名辩思想给予了准确的定位。他指出:“尹文的思想本于‘黄’、‘老’,而后又由道归于‘名’、‘法’。他的名辩思想有些接近于儒家的‘正名’。此外,他又把‘名’、‘法’并提,显示了我国古代‘刑’、‘名’合一的趋势。”
  
  
  

   \

  
  
  欧阳中石也对唐代、宋明时期的名辩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总结。隋唐至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学术思想、科学文化以及科举选拔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的逻辑思想也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特别是“因明”的传入。但是,历史上对这一时期的逻辑思想,特别是传统名辩思想的发展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欧阳中石对这一时期传统名辩思想的发展做了大量拓荒性的研究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欧阳中石翻阅了这一时期的大量文献、典籍,在“过去被认为‘荒原’的地方”,找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可贵史料,从中“寻绎出名辩思想发展的脉络”,真可谓“探赜索隐,披沙拣金”。例如,《史通》是我国唐代史学家刘知几阐述如何治史的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共20卷,计52篇,今存49篇。欧阳中石从中萃取涉及刘知几名辩学思想的相关文献,发现了刘知几“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等关于名实关系的论述,真可谓大海捞针。
  
  其次,欧阳中石对这一时期的名辩思想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和总结,特别是对宋明时期的名辩学思想进行了分类整理。他将宋明时期的名辩思想分为四个主要流派:象数派的名辩思想、理学派的名辩思想、心学派的名辩思想和宋明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名辩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对各思想家之间的承续流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例如,对于象数派的邵雍、周敦颐和张载,欧阳中石一方面指出了他们虚构宇宙图像演绎体系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发展脉络:邵雍的“象数推衍”是“主观符号的推论形式”,是“一种玄化的推论方法”;周敦颐的“‘象数’更为严密,推衍起来更为准确了”;“象数派的逻辑思想至张载,才开始引向比较科学的认识研究方向”。

   \

  
  
  
  此外,中国名辩思想和西方逻辑的一个显著差别是:西方逻辑对于逻辑思想的研究,其层次区分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想对此区分得不是很严格,对于名辩本身的论述往往和涉及名辩的政治、伦理应用杂糅在一起。欧阳中石对此采取了比较宽容的学术态度。一方面,他特别重视对于名辩理论具有自觉意识的理论论述,例如,柳宗元的“类相同,不异类”的推理原则;陈亮“族类者,异而同也;辩物者,同而异也”的归纳方法等。另一方面,欧阳中石也非常重视对包含名辩思想因素的有关材料的挖掘,例如,韩愈著述中的层层剥笋的概念分析方法,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演绎体系,李贽在《焚书·赞刘谐》中的归谬法证明等。
  
  欧阳中石还对孔子“叩两端”的逻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论语·子罕》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对于这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叩其两端而竭焉”,有的人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折衷调和精神中的矛盾消解主义”,也有人认为“合乎辩证法”。欧阳中石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就文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出“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意思为:认真分析那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穷尽问题的各种可能,从而回答提出的问题。欧阳中石还从《论语》中找出大量的例证来说明“叩其两端而竭焉”是孔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推衍的方法”。其分析深入细致、令人信服。
  
  欧阳中石参与编写五卷本《中国逻辑史资料逊、五卷本《中国逻辑史》和《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五卷本《中国逻辑史资料逊系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五卷本《中国逻辑史》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这两个“五卷本”合计300余万字,是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里程碑。两个“五卷本”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中国逻辑史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矗
  
  推动逻辑思维训练在素质教育中的发展
  
  

  \

  
  欧阳中石在逻辑教育方面亦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创办之初,欧阳中石任逻辑教研室主任,后一直担任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顾问。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于1982年4月在北京成立,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最早创办的民办高校之一。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办学原则,以培养会思维、会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建校30余年来,已先后有50多万名学员参加过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和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欧阳中石主持编写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逻辑》,并撰写了其中的第七章“思维的基本规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该章第四节“思维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中,欧阳中石对于为什么没有将“充足理由律”列为思维的基本规律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该书由金岳霖先生题写书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一版就出版发行数十万册,极大地方便了广大逻辑爱好者的学习。
  
  欧阳中石尤其关注逻辑思维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4月10日,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在北京国际文化大厦主办首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82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出席论坛并题词:“思维能力之高低是一个人素质如何的重要标志之一。思维能力的提高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得到,而最直接的应该是逻辑。希望逻辑能更方便地走近大家。”论坛结束后,他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逻辑学家和教育家的意见,温家宝总理在论坛纪要上批示:“我赞成逻辑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重视。”2011年6月11日,第二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在北京京师大厦举行,欧阳中石再次到场给以关心和支持。
  
  欧阳中石也非常重视在初中、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书法教育中实施渗透逻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欧阳中石参与编写中等师范必修课教材《语文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文学、汉语、文字、修辞、逻辑等内容。欧阳中石还曾经在初中进行语文教改实验,实施“六法”教育,包括字、词、语、修辞、逻辑等内容,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其所教初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语文平均成绩甚至比高中生还要好。欧阳中石强调在初中开设逻辑课,甚至明确提出在学生学习完文字、词法和语法之后的初一下半学期一开始就系统学习逻辑知识。他具体指出:“希望通过逻辑学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索’”,使学生学会“寻求根据,组织理由,有条理地、合理地进行推导,进而去探求结论”。
  
  欧阳中石始终重视逻辑教学,在各种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直至今天,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的博士生课程中,还保留有欧阳中石亲自讲授的《方法论研究》,其中渗透了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
  
  坚持哲学与逻辑学的钻研与学习,这让欧阳中石受用一生,他曾说:“我所学的哲学、逻辑学,打开了我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方向……我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切结合,开辟了我研究的广阔天地,也收到出人预料的成果。”对于逻辑,欧阳中石曾说:“虽然我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即使我现在搞其他的行业,也还是运用的逻辑的思维。”
  
  欧阳中石之于中国逻辑学的贡献对于中国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一是虚怀若谷、兼收并蓄,无学派之私,无门户之见。逻辑、书法、数学、哲学以及其他各门学科道出一理,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门学科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或者自娱自乐,其结果可想而知。二是切时如需。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即使是非常纯粹的理论学科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取得社会的支持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足够的服务。欧阳中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逻辑工作者是不是还要以抽象对抽象,让大家不容易走近我们?我们逻辑工作者是否也想想办法,努力一下,希望咱们都走近大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