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生于1897年,逝于2004年,寿至108岁,是中国社会科学界著名的“茶寿星”。在学界,他创造了四个“最”:一是寿龄最长,直至他去世为止,未知有学人寿至108岁;二是阅历最丰富,跨越3个世纪,长期在国外留学;三是经受的考验最多,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经受住了名利和地位的考验;四是所作学术贡献最广,涉及多个领域、学科。毫无疑问,这些耗费了他大量的体力和心力。然而,在此情况下,他竟能成为社会科学界少见的“茶寿星”,不得不让人称奇。
胸中常存太和之气
与很多学者一样,陈翰笙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胸中常存太和之气,这是他高寿的首要秘诀。从海外归国后,陈翰笙一心想做学问,无意仕途。一次,有人推荐他担任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的主编,但他却推荐了另一位专家,自己则宁愿做副手。在生活方面,陈翰笙也是一位寡欲的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陈翰笙与妻子的家人住在一起。那是一个古老而破旧的院子,冬天寒冷,也没有暖气,他只好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家里工作。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他就穿一条单布长裤,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工作。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可他在这里一住就是40年,直至1995年才搬进新房居住。不过,房子里的摆设却很简单,写字台是买的“二手货”,一张双人沙发已经摇摇晃晃,而两把电镀折叠椅子恐怕是家中仅有的“时髦”家具了。于是,有人为他撰文写下了《陋室中的情操》,以赞其艰苦朴素、清心寡欲。
清朝的冯斑说得好:“少欲则易足,易足则身体安乐。”那么,怎样才能少欲呢?从传统的养生学角度来看,就要善于养心。至于如何养心,《修身宝鉴》指出:“养心之法,须要摆脱一切;凡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滞。每日胸中一团太和元气,病从何生?”陈翰笙就是这样一个会养心的人。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莫大的满足,才能保持心情舒畅,颐养天年。陈翰笙早年留学美国,本想走“实业救国”之路,选修植物学,结果发现不适合自己,就改学地质学。然而,他的视力不好,野外考察所绘制的地图不够准确,难以学好这个学科。后来,他接受了一位丹麦教授的建议,改学历史,主修欧美历史,同时选修德文和法文。改学历史学,正合他的心意。陈翰笙的记忆力很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并且具有敏锐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好历史学。1920年,他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波莫纳大学,并获得金质学位奖。之后,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美国宪法史和西欧史,接着到柏林大学攻读东欧史。学成归国后,他一方面投身于革命工作,另一方面则用其学到的社会科学知识回报给国家。因此,有人问陈翰笙:“大家说你一是革命家,二是学者,您认为哪个方面应当放在前面?”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首先是学者,其次才是革命者。学问我每天都在做,搞革命工作是分好几个阶段的。我把一生要做的革命工作都融在学术研究里了。”
陈翰笙在北京大学培养过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后来他们都成为各自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推进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翰笙为此而感到满足,他说:“我以帮助青年为乐,使六十年前的朝气不因年老而消失。”1979年,商务印书馆聘请陈翰笙为《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编。当时,他已是82岁高龄,工作又异常繁忙,但为了给年轻一代普及世界历史知识,他毅然挑起了重担。从1979年12月审阅第一本书稿,到1990年10月编辑工作基本完成,他审过的书稿总计有296部。这对年轻的学者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是一位双眼近乎失明的老人呢!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是他的生命。
宋代文学家苏辙说:“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陈翰笙从事的教学和研究,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很容易全身心投入,从而忘掉其他烦恼,这对修身养性至关重要。《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意思是,明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智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以此为准,陈翰笙能够成为“茶寿星”就不难理解了。
幽默风趣化解困境
幽默风趣、豁达大度的乐观性格,可助其化解人生旅途上的各种困境,保持身心愉悦。他不止一次地跟几个外甥女说,自己在美国是怎样巧遇她们的姨母,又如何谈恋爱的往事。他得意地说:“我在一个果园勤工俭学,每次下工以后,我都带几个橘子给你们的阿姨吃。后来她嫁给我了,我也不去果园了,就没有橘子给她吃了。”说完就哈哈大笑,大家也跟着他大笑起来。陈翰笙患有眼疾,曾一度严重,幼妹素雅为此急得直哭,可他却风趣地说:“哭什么?不要哭嘛!青光眼、白内障,我现在是‘一清二白’,多么光彩呀!”80多岁时,陈翰笙的眼疾更加严重,视力极差,但其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正如他对人所说:“我像一部汽车,发动机是好的,虽然两个车灯不亮了,只要熟门熟路,我这部汽车还是能走的。”一次,一位姓何的记者采访他,并请陈翰笙把眼睛睁大,以拍照留恋。于是,陈翰笙抬起双手,把低垂的眼睑托起来,显得格外精神。何记者被他的幽默深深感动,说:“我不由得从对老寿星的亲近,转变为对一代学者、一代革命家的敬佩。此时此刻,我感到老人面对摄影机而努力睁大双眼,就是一种革命意志的体现。”
1968年,陈翰笙的夫人因病去世,此后他便由幼妹素雅照顾。在这个大家庭中,陈翰笙过得其乐融融,不时地与几个外甥、外甥女去河边、公园散步。平时在家稍有闲暇,他就听音乐自娱。他特别喜欢轻音乐,因为优美的旋律可以让他忘却心中的烦恼,陶冶自己的性情,享受无限的乐趣。
近代养生学家丁福保在《丁福保训》中指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足伤人,而欢笑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禾,而益身体也。”如他所言,陈翰笙如此高寿,大概也是得益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