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杜永峰:给房子做个“减震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12-15

  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能见到杜永峰教授忙碌的身影。他个子不高,人也很瘦,总穿着米色或蓝色西服。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很忙”。  

  杜永峰经常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有时甚至通宵,为了节约时间,在办公室吃两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就是这样一位“时常啃馒头”的教授,连续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杜永峰是我国防震减灾领域的专家。他总出现在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每次都要下到坑洞查看建筑物的状况,他常常对劝阻自己的同事说,“亲自检查才能放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甘肃省陇南市的一些地方也成为重灾区。很多住宅楼瞬间成为一片废墟。当杜教授站在3栋几乎完好无损的住宅楼前时,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悬着的心也落进了肚子里”。原来,这些震不倒的住宅楼正是使用了他的“隔震垫”技术。  

  这项技术杜永峰钻研了12年。“隔震垫”是一种放在建筑物地基与上体结构中间,由橡胶和钢板制作而成的圆柱形装置。在地震等重大灾害来临时,“隔震垫”能起到非常大的缓冲作用,减少建筑物结构的晃动。  

  在杜永峰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研究“隔震垫”用的设备、仪器,还有各种“隔震垫”样本。“隔震垫”技术最早应用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而北方气候寒冷,“隔震垫”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温度。在研究中,杜永峰和他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要把设备放在零下50摄氏度冷冻机里接受模拟地震测试。每次实验他们都被冻得直打哆嗦。 

  杜永峰的研究成果——《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成为国内隔震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为“激励—控制异点强迫振动系统”建立的新型控制算法也开创了国内“结构随机屈曲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尽管“头顶”这么多光环,杜永峰似乎没有一点变化。每天早晨6点上班,工作忙起来还是啃馒头。在学生面前,他一点也不吝啬时间,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主动找学生聊天、答疑解惑……  

  学生李万润说:“有一次,杜老师的课上要进行小测验,一名学生因病缺席。为了不落下这个学生,他连夜又出了一套试题。”  

  在青年教师身上,杜永峰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的“建工七七基金”和“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就是杜永峰倡议并成立的,用于资助和奖励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青年人才。  

  到2014年底,“建工七七基金”累积总额已达53万元,先后资助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100余名青年教师。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先后奖励资助防灾减灾领域博士后及短期访问人员3名,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优秀本科生120余名。(记者 尹晓军 特约通讯员 朱莉萍)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