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重要动向 > 正文
大学恋爱课程受热捧的背后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3-18

80个名额的课程,却引来近千名学生争选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今年首次开设的《爱情与婚姻》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日前,由该校心理咨询老师邹凤梅主讲的第一堂《爱情与婚姻》课,除了吸引抢到名额的学生来听外,许多未选上课的学生,其中包含数对情侣也纷纷结伴来听课。

 

  “曾经有一份真实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它失去时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要对你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情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是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背诵如流的《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的台词,也是他们心中理想的爱情。

 

  只不过,理想虽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于是,大学生经常问:大学生可以恋爱吗?大学生恋爱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暗恋上一个人怎么办?如何坦然面对失恋?

 

  无疑,这些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很多时候,学校、老师以及大多数家长会认为,学生应该为了学习这一主要任务而放弃爱情,因为恋爱很容易让学生远离甚至荒废学业。师兄师姐则更愿意用“不在大学里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的调侃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在社会公共舆论中,挺和贬的论战已经持续很多年了,迄今没有达成共识。

 

  可以说,与大学生想对恋爱的真谛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的急迫心态与巨大需求相比,现实中关于大学生恋爱的中肯而又有建设性的声音实在少得可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作为大学选修课的《爱情与婚姻》能享受到必修课都很难享受到的待遇。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往往还有一些独有的心理特点。比如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或是充实课余生活的一种消遣文化;失恋态度不够宽容,承受能力较弱,爱情搁浅后长时间处理心理阴暗期,失去对爱情和未来的信心;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学习滑坡严重;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等等。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大学生们没有责任感和担当,不如说他们“不懂爱”,缺乏恋爱的能力在谈恋爱的时候,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既不能准确把握自己在爱情中的角色定位,并履行相应的责任,也无法真正理解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尤其不足。

 

  换言之,大学恋爱课程受热捧的背后,其义自见。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恋爱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希望从教育和心理专家那得到更多富有远见的技巧,更加娴熟地把握爱情,让爱情成为甜蜜的体验,而非心灵的累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恋爱闹剧、悲剧频发的当下,多给大学生一些睿智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本就是目前我们迫切应该做的。

 

  现实是,尽管大学生能不能谈恋爱的争论还没有结果,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已经以其特殊的魅力感染着年轻的校园学子。因此,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大学恋爱课程越多越好,让更多学子从中受益。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