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久了就会有疲态,疲态久了就会有老态,老态久了自然会“遇冷”被淘汰。此时,对课程“换装”再招徕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堪称典型。那么,它的课程究竟是如何“换装”的呢?
课程遇冷乏人问津
自1988年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开设计算机学科以来,该学科就一直是学院的主打品牌之一。然而,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很多主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该院计算机学科亦遭遇“寒流”,课程乏人问津。
时任佐治亚理工学院院长的韦恩·克劳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向社会招贤纳士,聘任曾在美国国防部任职,出任过惠普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的理查德·德米洛出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德米洛是当时IT领域风头最劲的人物之一。克劳夫希望德米洛的到来能够给学院计算机课程带来一些改变。
2002年,德米洛正式出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对于计算机学科遇冷、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每个人都读到了大量工作流失到印度和中国的新闻。家长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如果所有的编程工作都外包到国外,我的孩子毕业后干什么呢?’”为了搞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他走访各大企业,只向企业高层们提出两个简单问题:公司希望雇用什么样的人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给公司带来价值?
一次,当他将同样的问题向某位企业高层提出时,对方回答“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公司并不缺,但是那种能讲出有趣故事的人才特别稀缺。”因为当时网络游戏正热,游戏需要有精彩的故事结构。德米洛听了这话,就如同被打通了“奇经八脉”顿时醒悟了,一个给课程“换装”的念头逐渐在脑海里形成。
重新包装注入内涵
2004年,德米洛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新的课程设置不再以传授学生一套固定技术和知识为目标,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技能,为学生毕业求职做准备。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每个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在接受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学习,即把计算机技能和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综合体,德米洛相信这才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东西。
德米洛将这些课程总结为9条“线”,分别是计算机和智能、计算机和实时方案、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和平台、计算机和信息、计算机和人、计算机和媒体、计算机和建模、计算机和化身(机器人)。所有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如果想要获得学位,就必须至少选择一条线,掌握两种技能。该项目的另一名负责人,同时也是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梅里克·弗斯特在介绍“换装”后的课程时如此解释:“‘线’代表着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其目标在于让学生广泛积累各种技能和经验,而这些才是他们在充满竞争的时代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线’提供了一套与直觉有关的、灵活且互相强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刻画自己的未来。”
举例说明吧!如果学生选择了“计算机和媒体”这门课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涉猎文学、沟通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们接触的不仅仅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计算机编程、图表等,也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催人泪下的文学作品。如果有学生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顶级的网络游戏设计师,那么选这门课就对了,因为在这里可以锻炼他讲故事的能力。“计算机和人”这条线则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计算机基础,帮助他们理解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设计和评价体系。当然,选择一条线的学生也可以再同时选择一条其他线。比如选择“计算机和人”这条线的学生,也选择“计算机和化身(机器人)”,这样他就可以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毫不夸张,这9条线之间的排列组合几乎和星巴克里的咖啡种类一样多!
“换装”成功课程火爆
那么,这一波课程改革效果如何呢?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在本身课程基础之上,还需要掌握另外一种技能,是否会难以承担学业负担呢?答案是否定的。
灵活多变的课程,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更如同一个调色盘,让原本呆板、枯燥的计算机学科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在很多学生都喜欢选的“计算机和智能”课程上,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操纵一个个机器人,让它们唱歌、跳舞、画画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报名,计算机学科成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名副其实的最火爆的课程之一。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课程学生能学到扎实的知识吗?不用担心,其实学生们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已包含了写计算机编程指令等专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