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学• 科研• 服务>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漫谈青年学者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作者:刘涛 时间:2013-4-8

   青年学者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读书时赶上研究生扩招高峰,毕业时遭逢高校扩张结束,各学科科研人员大都饱和,所以如意工作难得也。高校或研究机构亟亟以求者是学界大师、学术明星,他们风光无限,亦有学术资源,刚毕业的博士生,则鲜有人问津。青年学者初叩学界之门,学问积累不够,人脉不广,论文发不出,课题申不到,职称评不上,成果也不多,一时难得学界承认;一线城市米贵,房价飙升,居大不易;父母望之深,老婆责之切,儿子嗷嗷待奶粉而哺,应酬无美酒不欢;故青年学者身心交困,灰头土脸,此或为众人所谓青年学者困境也。
  
  不管青年、中年或老年学者,须努力知命,知命则不困,不知命则困。知命首先须知时代精神,其次须认识自己。
  
  先言时代。晚清以来,诸多变革由青年人推动而成,他们充当了社会变革的急先锋,摧枯拉朽,破旧立新,让后面的青年人无限神往,摩拳擦掌。1980年代之后,社会主题不再是革命,而是发展,故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旧交替之际,是青年人大有作为之时。老年人浸旧社会也深,利害关系盘根错节,或不见用,或在被革命之列。旧范式由老人体现,新范式则须由新人体现,青年是主要依赖对象,要凭其去除旧的范式,建立新的范式。彼时,“重写文学史”的倡导者们不过三十多岁,“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要成员亦不过三十多岁,他们变革了旧的学科范式,确立了新的学科范式。当年青年学者们所奠定的学科范式逐渐成为主流,一直到今天依然主导着学术界,他们也成为各个学科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1990年代以来,虽有来自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等的各种挑战,但亦未能撼动其主流地位。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褒扬之声为主,就是世界范围和国家范围对这一代人的充分肯定。
  
  就目前而言,大变革的可能性较小,平稳改革的可能性较大,故在1980年代所确立起来的学科范式亦不会有大的变化。若如此,青年学者一时难有机会担当革故鼎新大任。
  
  再言认识自己。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乎能明白自己的处境和性情。尼采说,有的人三十岁只是童年而已。就学术研究而言,三十岁充其量只处于起步阶段。若操之过急,或徒增烦恼,或会舍本逐末。
  
  所以,就学者而言,三十岁的根本困境只是“学之不修,德之不讲”。那么,如何走出困境?方法很简单,就是修学与修德。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没有蓄积,焉有能量?三十岁处乎黯然阶段,若能持之以恒,修德修学不辍,必可日章。其时,个人物质方面的困境,亦会随之解决。
  
  要乎,不可将个人困境迁怒于社会或他人,永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若迁怒他人,因果无穷,青年学者的困境只会越来越大;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强不息,青年学者的困境将逐渐得到解决。处乎困卦,要在“有言不信”,不是通过言辞来解困,而应实实在在地做事,如此方可解困。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