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今年的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来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9月12日《新京报》)
仅仅因为坚守讲台、书教得好、受到学生欢迎,两名教授就各获得百万元的巨额奖励,这种事情以前闻所未闻,既让人惊讶,又让人心头一喜。在我看来,浙江大学“心平奖”虽然只是个别老师获奖,但它至少传递了两个积极信号。
我曾在大学教书十几年,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深有感触。虽然各个学校无不强调教学很重要,但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科研成果可以成为晋升职称的筹码,可以成为成名和致富的资本;而一心扑在教学上,除了能赢得学生的好评外,几乎什么都得不到。于是,科研搞得好的老师神气十足,书教得好的老师反倒显得“没本事”,让人瞧不起。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于高校来说,科研成果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反倒因无从评价因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那就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被弱化,高等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学生一晃几年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有些研究生甚至连导师的面都难得一见。进而,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难以找到像样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
因此,浙江大学“心平奖”传递的第一个积极信号就是:一些高校开始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致力于扭转这种不良倾向,通过重奖来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让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老师重新赢得尊严,让高校重新拾起“教书育人”的本职。实际上,这不仅是对一线教师的尊重和酬谢,而且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
10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这个奖项的评选不是一件小事情,竞争想必是十分激烈的,说不定还有人想暗箱操作一番。谁应该获奖呢?浙江大学没有由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而是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学生,让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谁得票多谁就获奖。是啊,哪个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哪个老师最有责任心,谁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只有学生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投票的结果最为公平公正,也最能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心平桨”传递的第二个积极信号。
这是大学校园里的一次民主演练,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体现,这不仅是对一线老师“教书育人”的激励,也是对学生们“主人翁意识”的激励,大学就应该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某种意义上,浙大“心平奖”传递的这两个积极信号,也许比个别教师受重奖更加令人欣慰。(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