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选专业的艺术与科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0-10

    哈佛不会告诉你做什么,因为它认为你应该足够聪明去为自己做打算。回头看看,最快乐、在专业上最成功的人,是那些遵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非听从别人“认为”的人。
 

  专业志愿填报原来只是走“过场”

  从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位雨季少女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在一所极其重要的大学申请表上,有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问题:“你的意向科目是什么?”这位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成长起来、坚信“一言九鼎”的女孩,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得对自己在一张申请表上填过的不管什么专业负责;她眉头深锁,忧心忡忡:倘若有朝一日被哈佛录取(虽然美梦成真的可能性并不算大——至少女孩自以为如此),会不会为眼下17岁脑子里“灵光一闪”的“胡思乱想”所困呢?她之前一直憧憬当救死扶伤的医生,近来却意识到自己或许意不在此。但苦于高中阶段所做的几乎每件事都是朝着“成为M.D.”(医学博士)这一终极目标进发,女孩为保险起见,最后写下了“生物”二字。假使她真能有幸获得哈佛的青睐,那无论学哪个专业,也都该心存感激了,对吧?

  这个女孩便是我,十年前的我。

  那时,我并不知道,“意向科目”一栏填什么其实压根儿就不重要。这不过是哈佛拿来作为统计之用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也让本校了解即将到来的这届新生的整体学术兴趣。不管怎么说,我后来从没被哈佛行政人员穷追猛打着要我兑现当初学习生物的“承诺”;所以,我只能假定这个选项对我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踏进哈佛园后,我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高中时的惶恐纯属杞人忧天。首先,我们没有“专业”这么一说。我们有的是“concentrations”(这是哈佛对“专业”的说法,意为“主修的学习领域”)。其次,我不仅不必去学生物专业,甚至直到新生年结束,也没人逼我去选个主修方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跟如今的哈佛学生相比,其实我还算亏的呢!他们等到大二学年中期才需要对自己主修什么领域向哈佛打个招呼;而斯坦福和耶鲁的学生呢,则会待到大三学年初时才决定自己主修哪个方向。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专业统统不喜欢?自己打造一个!

  且让我们倒带回几百年前。

  哈佛。

  17世纪。

  你是一名15岁的男孩——有人这时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女孩呢?对不起,哈佛那时一概不招女生——出身于很好的家庭,被送到这所新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你毕业以后,可能会成为牧师,如同当初令哈佛得名的那位哈佛先生[1] 一样。你学的是什么呢?噢,等一等!学院只有一个主修方向:历史与文学!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哈佛男生(终于,后来有了拉德克利夫女生[2])仍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选择。

  最终在20世纪早期,阿尔伯特·劳伦斯·洛厄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校长明确地提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须得是广泛涉猎、术有专攻”(well-educated man must know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and one thing well)。这一理念自然是现今博雅教育(或者说“自由教育”)背后的不二法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乃其宗旨所在。

  今天的哈佛本科学院,有超过40个主修方向、3900门不同的课程。难以置信,真的。我到底要如何从40种高中从未修习过的可能方向里做出选择呢?非洲人与非裔美国人研究;环境科学与公共政策;宗教比较研究;女性、性别与性研究……再加上,主修之外,我还面临着辅修(Secondary Field)的种种选项。噢,如果这些不知何故还不能撩得我心里痒痒,我手中还握有一种选择——给自己创造一个特别的主修方向!想研习信心在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请自我设计个性化主修(Special Concentration)。想探究城市规划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请自我设计个性化主修。噢,等一等!想知道修辞与表现怎样形成了个性化叙述手法?请选择个性化主修。把这些无穷无尽的选项一一罗列出来的举动,再次唤醒了我内心的压迫感与兴奋之情。
 

  选专业前的练兵:选课

  好在学校向我们宣传这么多选择时,将其梳理纳入了一定的框架之中。哈佛要提供奢侈的多元选择,它同时就要提供一个实用的“选择导航”。

  从沟通课程选择的第一天起,我们便被鼓励进行探索。课程的配搭无所谓“对”“错”,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着手选课进而选“专业”。“什么类型的课程都去‘血拼’一下”,我们被如是告知,“哪怕是那些看上去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课。”我们的顾问就曾说过,你很难预料到底最后什么会让你真正乐在其中。此言不虚。我知道有位对人类学兴趣浓厚的同学,“逛”了一遭艺术史课堂后,决意认为后者才是命运对他的召唤。还有本来在考虑主修化学的同学,后来发现她自己真正更感兴趣的原来是科学史。

  当然,选择“实用课程”的压力并不是没有。我数不过来有多少华裔孩子被父母游说去选经济、数学、生物类课程。我们第一学期一共只能选4门课;如果做听父母话的乖孩子,那可以自己做主、自由选择的课,便仅剩下一门了。即便如此,孩子们到那时还会听到“选点‘有用’的课”这样的父母劝导。只不过,亲爱的爹妈们不知道的是,诸如此类的“实用性”入门课程是规模最大、最商业化的。数以百计的学生济济一堂。像哈佛“经济学入门”就足有900人!(这不是开玩笑。)你跟授课的教授基本上就是陌生人。有些助教还不错,有些就不那么好了。去上这样的课,你还真不如就在网上看看在线讲座视频(而这事实上正是最后半数选了此类课程的学生所干的“勾当”)。你在课堂上就是一个“无名小卒”。有些人喜欢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但并非人人如此。亲爱的父母,你们付学费总不是为了方便我们“翘课”,为了让我们看讲座视频吧?
 

  职业目标与兴趣: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工科等具体实际的科目,来略表进入名校的感恩之情。但在我看来,为什么要浪费 “十年寒窗”才挣来的名校就读机会,去学习别人让你学的专业呢?简直是暴殄天物。哈佛、耶鲁、斯坦福之流的大学,其绝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放开胆子研修任何你喜欢的领域,不论你学了啥,从名校毕业后都能找到一份很棒的工作,都能获得职业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你想做医生但爱好文学?那好,你可以主修文学,同时按照医学预科的要求做好准备。你也许得多下些功夫,但为了自己的梦想,都是值得的,对吧?你想从事金融业但喜欢物理?那好,你可以主修物理,同时也去选修一系列经济学课程。在哈佛,不是你要么修读实用的学科,要么就浪费四年光阴在某个注定无法找到好工作的特殊兴趣上——这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情况。你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但你得有策略、够聪明并且独立自主,才能两全其美。

  选择主修的专业方向,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对这门学科的激情,还需要与课程、教授、自己与学科要求的匹配情况以及如何学习结合起来考虑。有些专业需要修读的课程远远多于其他专业,那么在你的主修以外还追寻许多其他领域的学术兴趣就不是一个好主意了;有些专业的学生很少,如果你正好渴望老师的一对一关注,那么就再好不过了;有些专业需要写论文,如果你加入了运动队,或者计划着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那么你在论文问题上或许就需要点弹性空间了。选专业的过程,是批判性思维的一次实际操练,也是一次创造性的探索。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血拼”课程时,你需要广撒网。你聆听那些吸引你的课以后,得基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变量,分析体验过的一段段课堂经历。哈佛不会告诉你做什么,因为它认为你应该足够聪明去为自己做打算。回头看看,最快乐、在专业上最成功的人,是那些听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非听从别人“认为”的人。

  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择定主修方向以后,在任何节点还可以再换,只要毕业前能达到学术要求就行。许多同学都换过“专业”,哈佛也没太难为他们,它理解人的兴趣会发生改变。转专业时,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和学业顾问聊一聊,向原来的院系提交些文件,再向新的院系提交些文件。我有一位同学,直到大三学年结束时,还在学习生物医学工程。那时他只剩三门必修课程了,但由于太讨厌自己的专业,在我们大四时转去主修应用数学与经济学。当然,这位同学在其他人开始偷奸耍滑地挑一些好糊弄的课上时,不得不坐在经济学与数学的课堂里学习所有课程;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承受了这样的后果。做出艰难的抉择,并且坚持不渝,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毕业后的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能够自己选专业是多么的幸运。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明白,我对此的感激之情还远远不够。我自己做出了学习心理学的决定,但这是出于它可能使我在“别人”眼里比较风光,以及让我的简历更加漂亮的原因,而不是源自内心真正的喜爱。倘若我更有勇气,更加独立,相信我自己,坚持我的兴趣的话,我会选择“东亚研究”或者“浪漫语言与文学”。对获得在哈佛就读的机会的感恩,并不表现为去做别人期望你做的事,而是足够勇敢去做你自己期望做的事。(译|罗惠文)
 

  [1]

  链接:

  约翰·哈佛(John Harvard)是一名来自英格兰的牧师,1638年因病去世。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的图书(约400本)捐赠给河对岸那所新成立的学院,成为该学院成立以来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为表示感谢,校方决定将这所尚未正式命名的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

  [2]

  链接:

  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是一所建立于1879年的女子文理学院,为美国七姐妹学院之一。它在成立之初便由哈佛教师授课,相当于哈佛的附属女子学院。从1963年起,拉德克利夫授予毕业生哈佛-拉德克利夫联合文凭;1977年与哈佛签署正式合并协议;1999年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