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重要动向 > 正文
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全面实施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0-30

 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于近日正式发布。

  “万人计划”的由来,还要从“千人计划”说起。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作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共同实施。

  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

  该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

  在经费支持方面。中国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协调小组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协同推进两个计划的实施,充分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来。

“万人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发布

  记者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获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万人计划”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第一批共入选277人,其中杰出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人,青年拔尖人才199人。此外,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校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四类人才也已完成初评,将在复核和公示等程序完成后公布。

  据介绍,“万人计划”的评审工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经过层层推荐,严格筛选而产生。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年龄全部在35岁以下,既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的学科带头人,也有“80后”教授、博导,还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其中3人还获得了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万人计划”是一项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万人计划”不是简单的名誉性头衔,有关部门将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此外,还将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他们制订特殊支持政策。对杰出人才入选者,还将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特殊政策给予充分保障。

  据了解,“万人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总体目标是利用10年时间,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等领域,遴选支持一万名左右能够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重大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