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旨在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互动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充实与发展。通常从狭义上理解教学的根本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
这一观点得到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的支持。如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当年考察了中国许多学校之后认为,当时学校里的普遍现象是“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如此,学校更像是“教校”。他非常严肃地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再如,4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专家在大范围国际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学习过程现在正趋于代替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
教学生学,需要教师放弃万事通式的权威或知识代理人身份,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大胆地让学生去实践,学会自己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生主动性、创造性、享受性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益和更佳的学习效果境界,这也是教学本质的回归。这样说是有科学的心理学依据的。美国希娜·亚格尔盲人博士曾与她的同事做过一项实验,发现英美裔孩子在自我主动选择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往往是被动选择状态下的2.5倍,即便是更习惯于被动接受父母选择的亚裔孩子,他们在自我主动选择状态下的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教师选择状态下的要好很多。
教学生学,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半肯”精神,营造批判性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尊重教师、教科书、即成理论、学术权威等的基础之上,吸纳的同时注意保持质疑的态度和习惯,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批判中追寻新的观念,进而产生独特见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在批判中形成精彩观念的机会和保证,促使学生能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正如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愿意接受学生的观念,并为学生产生精彩的观点提供相应的情景。
教学生学,需要教师树立起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建构起少教多学甚至是先学后教等教学理念和策略。当然,作为策略,也必须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多教或先教,一切应从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必过于拘泥。
教学生学,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在学习上的成熟程度规定其学习的自由,在不同的年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不可以为了显示自由而忽略效果。以本科生为例,对于新入学的大一学生,刚刚摆脱中学时代“保姆式”的学习生活,对于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大学学习生活尚未完全适应,此时如果给予太多的自由,则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失落和行为上的迷茫。
教学生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和程度,对教师的知识和智慧提出了挑战,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削弱,因为学生学会学习是个逐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努力。
温家宝同志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也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要办好的大学,要完成教育的使命,终究要落实在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上,需要教学履行自己的根本责任:教学生学。对教师而言,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虽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生学,可以保护学生创造的潜能,内发学生新观念的诞生,促使他们在发展中孕育创新的绿芽,敲响创新的前奏,实现创新的愿景。
(作者:张婷姝 ,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