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中国风格与人大气派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网 作者: 时间:2012-12-26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高度重视人民大学经济学科的学科建设,他多次强调,“学科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以贯之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落实‘十年腾飞’规划的主体工程,要从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来重视、推动、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谈起学科建设,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很兴奋,“学科建设需要一种企业家的精神,即要有经营意识,既要谋全局,也要谋重点。”多年来,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精心经营”的理念,发扬传统,追踪现代,不断创新,致力于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从而以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经济学人才。

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十年基础”战略部署下,经济学院新世纪以来历经十年固本强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布局,夯实了学科基础,并在教育部连续两次进行的学科评估当中位列冠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科在全国的旗舰地位,领跑中国国内经济学教育与研究。

根基:一流的学科建设须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人大特色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已经成为人大经济学院一块招牌。自2006年底启动以来,凭借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和对当前中国经济中重大问题深度解说的迅速性,宏观经济论坛赢得了极佳的社会声誉。


201099号,第26个教师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庆祝命名组建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程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与经济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的学者就宏观经济问题展开讨论。胡锦涛总书记走到教师中间,认真听取了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刘元春教授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下一步发展趋势的研判,并同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团队成员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胡锦涛总书记对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拿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所发布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做了重要批示。论坛报告以《成果要报》《重要内参》等形式上报上级部门。经济研究所学者多次应邀参加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研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和地方政府举办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或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专访,解读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成功,彰显出经济学院学科建设中浓重的人大特色,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定位。

据杨瑞龙院长介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是对中国经济学的传承与发扬,是创造中国风格、人大特色经济学科的根基所在、灵魂所在。他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开放的科学精神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果,实现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建设中国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而开展中国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

同时,他认为,在坚持人大特色的基础上,经济学科的建设还要处理好三种“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首先确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绝对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发展西方经济学,保持特色和领先位置,做到理论上有突破,实践中有“声音”,把经济学院打造成中国经济学的一面旗帜和旗舰。

新世纪以来,人大经济学科进入提升期、跨越期。经济学院一直把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重点的学科建设放在学院工作的核心地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巩固重点学科优势,在重塑学科结构,充实学术梯队,强化学科持续竞争力,创新研究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科的国际性,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性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科整体优势显著。

2004年在由中国教育部评出的全国80个一级学科排名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均排名全国第一位。2008年,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原来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均以高分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政治经济学更是排名全国经济学二级学科分值第一名,凸显了人大经济学科的明显优势。

目标:一流的学科建设须有一流的人才培养

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放在高等教育的突出地位。因此,经济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强烈,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必要的社会综合知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综合素质人才。

近年来,经济学院建立起一套人大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教学模式”,依托“经济学基地班”、“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制度和“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形成学生导师制、学生科研竞赛、学生科研项目资助、社会实践基地、本硕连读选拔等为支点的培养体系,实施学生的全方位教育,使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分析工具的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反响强烈。 


经济学院本科学生自己创办了《数理经济研究》、《经济学刊》,还出版了英文版杂志,这些杂志连来访的外国教授看了都觉得惊讶,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系列课程上进行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将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增强课程总体效能,侧重于理论素质的培养,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侧重于培养高、精、尖的经济学人才。

经济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学术创作,参加各种论文竞赛和教师科研课题。比如,举办小型研讨班,由院学术委员会派出高水平的教师辅导学生讨论各种理论专题。还推出“经济学名著导读计划”,学生自愿参加,学院提供阅读书籍,并委派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经典著作。例如,杨瑞龙教授组织了“组织经济学”读书会,基本上每周组织学生阅读一篇前沿学术文献,让学生尽快进入学术前沿,至今他已培养出两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由陈彦斌教授等主持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至今已举办了39期。

近年来,经济学院本科学生共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学院先后组织出版《经济学习作》2辑,《经济学刊》6期,《数理经济学研究》2期,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还先后与山东莱州市委、江西九江市委、河南省委以及贵州凯里等地方签订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将学生实习问题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定位:一流的学科建设须面向时代服务社会

多年来,经济学院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优势和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带动学科建设。

2005531,黄卫平教授参加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解“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胡锦涛总书记在怀仁堂亲切接见了黄卫平教授,黄卫平教授的讲解被有关领导同志评价为“大气,有科技含量”。

胡乃武教授关于西部开发的两篇研究报告得到了西部省份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指出:报告“具有创新性”;西藏自治区主席列确认为:报告“我全部赞成”,“具有里程碑意义”;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批示:“所提建议很好”。

杜厚文、韩小明教授主持的《奥运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技术路线》《北京是北京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研究》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批示:研究报告很好!

由刘元春教授主笔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11次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的形式上报中央领导,2次被中办秘书局《观点摘编》收录,其中,2009年第23期《成果要报》“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分化与冲突的表现反映的潜在风险及相关政策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肯定和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吴易风教授的论文及观点被国家高级内参转载;方福前教授参与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并任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刘起运教授参加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吴汉洪教授被国务院聘为中国反垄断法审查修改专家小组成员;刘元春教授等参加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咨询。

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经济学院还承担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实证分析与计量模型”课题,并召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学依据与经济学分析框架”研讨会,在探寻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学院还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在政府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承办了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11个,共有70个发展中国家的240名经济官员参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近年来,学院还先后举办“卫兴华教授从教五十周年研讨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暨宋涛教授经济思想研讨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与创新研讨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研讨会”、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等大型国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加强经济学科的学术交流。

动力:一流的学科建设须有奋进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经济学院通过科研项目带队伍、组织讨论会、青年骨干走出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等多种措施,形成了一支具有不同学校文化背景,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热爱经济学科教学和研究及人才培养事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比较整齐的师资队伍,并涌现多位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学院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将科研考核与年终奖励紧密结合在一起,支持学术骨干在如国际排名TOP10以上的经济类期刊或SCI等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以及本学科最优刊物上上发表论文,出版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提升本学科科研成果的国际性和层次性,近年来,共落实配套经费600余万元,极大提高了教师追踪学术前沿,创新学术成果的积极性,全院学术气氛浓厚,学者干劲十足。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AB300余篇,在SSCISCI上发表高水平的英文论文60余篇,并在Organization ScienceEnergy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China & World EconomyPacific Economic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Information Scien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外文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00余部,出版译著26本,教材40本,研究报告1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横向课题73项,纵向课题85项,课题经费总额达1500余万元。出版了《政治经济学评论》、《开放经济学评论》、《西方经济学评论》、英文期刊Journal of China Economic等多种学术刊物,还刊印了多期“经济学院工作论文”;共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项,吴玉章奖3项,位居全国高校经济学科前列。

同时,经济学院坚持“国际化视野,本土化导向”的基本原则,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学术交往能力。除了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计划”(走出去)、“教师国际学科前沿培训计划”和“海外优秀留学博士讲学计划”(请进来),还鼓励本学科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学者进行名副其实的合作研究,以提高眼界和科研素质,真正洞悉学科国际前沿,改善知识结构。

在班主任的选拔上,学院精心选择经验丰富的青年学科拔尖人才担任,为本科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他们的严谨治学对所带领的本科班集体起到十分强烈的激励作用,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谈及未来的发展,杨瑞龙院长指出,经济学院要以“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地、知识传播的平台、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方向,以全面巩固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优势为核心,以丰富国民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为两翼,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为中国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一流创新性基础人才,为国家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创新与交流平台。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