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大学教材出版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品种到规模,从质量到装帧,都有气象更新、渐入佳境的态势,但跨越式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困境:质与量不协调
水平参差,缺乏质量。虽然现在大学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出版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问题。比如,有些教材知识拼凑痕迹严重;多人编写的教材,主编不能负起责任,甚至出现前后观点自相矛盾、表述风格大相径庭之处;有些教材为了赶“教材季”,没有进行严格的三审三校,造成漏洞百出、质量低下。
选题重复,缺乏特色。某些热门学科、热门专业同一内容的教材多则几十种版本,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相当高。这不仅会给读者带来选择上的障碍,更使出版社的产品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很多教材都未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与差异。
定位不准,缺乏层次。有些教材为了销售考虑,竟然将读者定位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有些为专科学生而写的教材,内容过深过繁;而有些为研究生而写的教材,内容又过于浅显,与本科教材无异。
出路:人与书共发展
针对以上所述不足和困境,笔者认为,未来出版社需认清大学教材出版的方向和特点,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注重作者队伍建设。作者既要把握某一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要深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积累,还要了解毕业生未来职业实践的需求。作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材的水平。因此,出版社需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在编写具体教材时,可考虑作者的学术专长、教学能力、文字水平、团结协作以及时间保证等各因素,选择最合适的作者。
注重选题质量建设。出版社在选题优化和质量管理上要狠下工夫。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还应能反映其学科发展的方向。如果出版社能拿出前瞻性的编写方案,更是可以抢占出版先机、展示出版实力。
注重体系化建设。教材应有自己明确的读者群和市场需求点,出版社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细分市场,打造不同类型教材。比如,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在编写体系、形式、深度、知识点取舍等方面定有明显不同。
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按照一体化思路设计适合于多元化教学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案。立体化教材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等,表现形式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课件、网络出版物、学科网站等。
注重品牌和营销建设。品牌在教材的出版营销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了出版社的综合水平和读者的认同度。品牌的背后往往是出版社多年的经营和培育:优秀的作者队伍、过硬的编校队伍、细致的营销队伍以及高质量、高占有率的产品。因此,出版社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教材进行宣传推广,如网络、宣传品、推荐会、研讨会等,才能树立品牌、广开销路。
教材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教材出版应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出版社也有责任将大学教材的出版推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