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学• 科研• 服务>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好的教学方向在何方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2-13

   除了面向西方先进教学,我们更应该眼睛向内,国内、校内、系内,甚至是课堂以及行业内、学科内与专业内。总之,从一味地向外、向西方,转向内外结合,甚至是以内为主的内外结合。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方向问题,而事物的变化方向总是有好有坏。我们所希望的变化当然是向着好的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何为好呢?特别是在教学中,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西方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学习榜样,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多媒体的应用、学分制……这些具体的教学操作都隐含了西方教学先进的假设,并逐渐形成了西方即方向的教学改革思想。

  客观地说,西方的优秀教学确实具有世界性的先进性,这一点我们必须坦白地承认。因此,学习西方教学,特别是优秀的教学的确有合理性。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过多地学习了西方,以至于顶礼膜拜,最终放弃了自我。同时,学习的策略上也失之形而下,即主要从形式上模仿西方教学,而不是在形而上的思想观念范畴,做深入的研究工作,挖掘其先进的精髓,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到教学之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学发展方向问题远没有认识清楚。

  那么,好的方向又在何方?事实上,除了面向西方先进教学,我们更应该眼睛向内,国内、校内、系内,甚至是课堂以及行业内、学科内与专业内。总之,从一味地向外、向西方,转向内外结合,甚至是以内为主的内外结合。

  然而,当我们真正把眼睛转向内部时,就会发现很多实际的困惑。例如,我们没有哈佛通识教育那样的世界公认的教学理念,没有杜威那样的近代教育哲学大家。因此,向内的变化很容易失去方向。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自己的确没有标志性、公认的成果,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否则就变成了夜郎自大。这样一来,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一方面是眼睛向内,另一方面是内在的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大举学习、模仿,就像我们以前大举学习、模仿西方那样。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我们似乎面临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一种看似无解的“死结”。那么,如何解开这个“死结”呢?

  笔者认为,破解之道在于观念的转换。应该把单纯的学习先进的理念,转变为学习先进与找出问题相结合。从中国革命的近代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才建立了新中国,而这种结合的理念恰恰是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复思想斗争,从片面地学习苏联十月革命模式,转变为农村包围城市,从而具有了中国革命的特色。

  此外,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非常讲究综合事物的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哲学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方向无非是一种矢量,而矢量的定义是离不开起点与终点的,即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因素。如果我们把学习先进看成是终点,则方向概念一定离不开现实情况这个起点,而实际情况之于发展的意味,又在于实际情况中的问题,故找出问题就成了明确(发展)方向的基本环节,有时甚至是主要环节。

  从一元论的学习先进,到二元论的学习先进与找出问题相结合,这一观念转换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也带来教学改革操作策略的重大调整。

  笔者认为,应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特别是眼睛向内的调查研究,真正面对教学一线的调查研究,深入学生、深入教师、深入课堂的调查研究。以往的教学改革由于观念的制约,往往更多地关注外部,特别是西方的东西,希望通过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移植,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客观地说,这种做法在改革开放之初是行之有效的。当时的中国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因此积极学习西方,拉近我们与西方在教育上的差距,是合理的举措。而这种大规模的学习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的学习苏联教育中,也是得到基本肯定的。

  但是,正像学习苏联教育的后期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在学习西方时,也有一个自身转型的问题,即学习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学习的理念必须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尽管需要作出变化的方面很多,但哲学意义上由外到内的转型一定是基本的,它制约着其他的变化。因此,积极地把教学改革的重心移到内部,作更加深入细致的内部调查研究,是我们明确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之举。

  从历史发展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往往与其经济水平息息相关。此次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经济地位大幅提升,无形中缩小了与西方教育水平的差距,对这一点我们自己必须有前瞻性,故一味地顶礼膜拜西方教育教学,很可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讲,金融危机很可能给中国教育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有这个信心,抓住这个机遇,从对于西方的盲从中摆脱出来,眼睛转向我们自己,转向内部,内外结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之路。

  (作者:吴锵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