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学• 科研• 服务>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委员:教师专业≠教学专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7

   “我国中小学新教师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师范教育,或者普通高校毕业加考教育学与心理学科目、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方式来实现。但这两种培育方式都没有专门以培育、提高德育专业能力为宗旨的课程设置。而新教师上任第一天就可能面临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师生关系中的德育、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等德育常规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委员表示,要突破将“教师专业化”狭隘理解为“教学专业化”的思维局限,克服将教师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学技能培养,从而忽视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育的弊端。

  刘川生说:“人们通常将‘教师专业’等同于‘教学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教师的考评等也明显忽视对从教人员德育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些随意安排的有关德育的专题讲座,缺乏针对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提升的系统性训练。”

  刘川生建议,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提出不同的德育专业化要求。“专门从事德育的教师和一般教师都应该提升各自的德育专业能力,都要求从‘德’(伦理学、政治学等)和‘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两个方面提出德育专业化要求;而对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提出比一般教师更高的德育专业要求。教育部门应当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将教师德育专业能力的提升纳入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之中。”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