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验• 实训• 实践>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一位大学教授的“推销员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8

    编者按 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产品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多少年了,这样的提法在政府文件中年年都会看到。不是企业不需要专家帮助,企业登门求贤的案例多之又多;也不是专家不愿意走出书斋,教授奔赴生产一线同样干劲十足。然而现实中,人们依然抱怨产学研“两张皮”。那么,是什么阻碍着产学研的自然融合,是什么阻碍着科技生产力的最大化?今天我们给读者讲一个大学教授当推销员的故事,希望能够促使大家深入思考。

技术很实用受欢迎,合作对象却为何从几十家降到了个位数

一位大学教授的“推销员之路”

  “叮铃铃”,深夜手机铃声骤响,正在以色列出差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授朱勇强迷迷糊糊接起。“朱博士,我们厂的废水处理系统崩溃了,你们肯定有办法的!”近年来,类似求助电话不少,源于朱勇强研发的绿色造纸及污水深度处理综合技术,多家企业投入应用后,不仅减少排污,更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产品品质。

  造纸业,从来就是个“水里捞钱”的行当,且不说生产一吨纸需消耗20吨以上的水,每年60亿立方米的废水排放量对环境也是不小的负荷。如能在国内全行业推广新技术,估计每年可减排废水12亿立方米,相当于再造1000个杭州西湖——怀揣这样一份急切,朱勇强这位大学教授踏上了他的“推销员之路”。

  第一课学会“道歉”

  中国造纸行业有“先天之痛”,与国外多用木材造纸相比,国内原料相当一部分来自再生纸浆,杀菌、去油墨等环节必不可少,生产过程中就需要多投入几十种物料,随之而来的,是十倍于国外的单位造纸耗水量,以及较高的废水处理难度。造纸企业对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技术“求贤若渴”。然而,创新成果从大学实验室走向企业车间的过程中,朱勇强和他的团队遭遇的第一次挫败,却源于“非技术因素”。

  2005年,他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与一家大型纸厂的技术负责人一拍即合,上机实验效果很好。朱教授也特别高兴,作为从零起步的新技术,如果能有这样一家“样板厂”,对今后的推广太有利了。团队中有人建议,效果那么好,不如一鼓作气联系这家厂的老板,推广到全厂,岂不更快更好?没想到,如此“越级推销”,最终让这家厂放弃尝试这项技术。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我这边的问题,因为对技术有自信,就凭着一股‘书生气’乱闯,却忽略了企业可能有与大学不一样的规则和文化。”朱勇强坦言,“这几年与企业打交道中,我也在不断学习。”那次“失败”后,与另一家纸厂合作时,他就吸取了教训。一次纸机彻夜运转,研发团队里的年轻人为了控制品质,半夜里调整了参数,没顾上告诉厂方技术员。对方第二天就来找他“告状”。朱教授了解情况后,马上非常诚恳地道歉并作了解释,合作顺利推进。后来他对同事说,求好心切,也不要忘了换位思考。

  对于产学研合作,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卢冠忠并不讳言,站在高校层面,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学校科研力量应不断提高水平和能力,磨成“金刚钻”;其次是专家能否捕捉到行业、产业未来需求,储备大量“预研究”,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大学教授与企业之间如何沟通、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频率”一致了,才能使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为支撑的创新联盟更加牢固。

  谁来当“白脸”

  在产学研合作的第一线,相当一部分“彼此有意”的高校专家与企业曾遭遇“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窘境。为啥?企业出于减少风险考虑,不愿承担技术投入应用准备工作的费用,更希望实打实证明能派上用场再进入;大学教授不干了,技术应用准备需要的资金设备,算起来都是钱,凭啥我来担?谈崩之后双方回头想,要是有个“中间人”从中斡旋就好了,各退一步,二八开、四六开总能谈得拢。

  朱勇强的“推销”之路,最初凭着拍胸脯“产品没有效果不收钱”开拓出一家又一家合作企业,如今他依然从谈判订合同到技术指导一手包揽,急需会谈价钱的“白脸”。他总觉得,术业有专攻,让研究人员谈钱着实牵扯精力,有时也拉不下脸。如果能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会轻松不少。更何况制订合理价格,根据企业特点选择付款模式,都是影响合作成败、能否可持续的关键要素,实在不适宜“兼职”完成。

  这一份期待,在经历不久前的“调价风波”后,更为急切。与一家纸厂签约谈判报价时,朱勇强想了半天,提出参照节能灯产业常用的“能源合同”方式,即不直接购买产品,而是从纸厂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后省下的成本中约定比例分成。最终,由于无暇估算这个合理的百分比,未能如愿。

  其实,上海推进产学研合作这些年,“朱勇强们”期待的“第三方”不少:几乎每一所高校的科研处都有专人负责,相关技术交易市场也有类似服务。令人遗憾的是,在“推销”技术的过程中,有的大学教授不知道或没想到,有的则有顾虑,比如这些“中间人”对自己的专业、技术了解多少,究竟能不能为其找到好“婆家”。提升服务知晓度和专业水平,迫在眉睫。

  “蓝色天使”哪里来

  朱勇强对酒精过敏,他还记得,曾为了推广技术跟企业打交道,饭桌上想搞好关系,硬着头皮喝下一瓶啤酒,喝完就倒了。后来厂方负责人对他说了一句话,“朱老师,你以后别喝了,只要技术好,我们欢迎还来不及呢,不用靠别的”。那之后,他再没喝过酒,更没敬过烟,如此特别的“推销员”一当就是8年。凭着这份底气,最多时,他把绿色造纸综合技术推广到几十家厂。然而接下来,如何让合作更牢固,却有点伤脑筋。

  他遗憾的是,虽然技术应用效果不错,可如今合作的厂家缩减到了个位数。“新技术落地合作,需要大量时间与厂家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和我的团队实在分身乏术。”朱勇强分析原因,“‘战线’长了,顾不过来。”下一步,他希望与厂方更紧密合作,不仅提供技术,也对企业里的技术研发人员开展交流和培训,“这样,每家企业都有我们的 ‘驻厂代表’,我们也能尽早掌握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及时完善技术。”

  除了这些内在拉力,他更希望与企业的合作能多些外部推力。在朱勇强眼中,如今大量可投入应用的新技术都与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紧密相关,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转型动力,国家、地方相关部门能否有更完善政策体系。例如,很多已有规定中明确要“罚”,惩罚那些破坏生态的生产行为。在此基础上,能否更多些“奖”,奖励积极应用新技术的企业?比如,欧洲造纸领域有个知名的“蓝色天使”形象,若企业生产过程中,每吨纸耗水在3吨以下,政府允许企业在相关产品印上“蓝色天使”标志,标志着该企业对社会、对环境负起了更多责任,普通消费者日常购买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有“蓝色天使”的产品。如此,保护环境、创新技术的荣誉带来更多经济利益,令企业更有劲头。这些措施,值得借鉴。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