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姜言卿:区域发展考验专业建设能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22

禹天建 绘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变革中,高职院校能否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培养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能否顺利地推进。

  近年来,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一批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基本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目前甘肃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错位现象、没有建立起高职教育专业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预警机制等,如何破解这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考验着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办学者的智慧。

  问题

  偏离行业需求、缺乏院校协同

  1.热衷于铺摊子设新专业,导致财力分散、设施分散、师资分散,不利于集中优势办好特色或优势专业。2011年,甘肃省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4%。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甘肃锁定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技术等五大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增设新专业时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证,没有长远的系统专业设置规划,专业设置盲目追风、缺乏特色,新设生产技术应用类专业偏少,与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在甘肃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仍然存在“盲点”,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硅材料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2.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重较大。对甘肃省高职院校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类871个专业方向的初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重复设置相同专业的有会计及电算化(15所)、计算机应用(13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各10所)、建筑工程和物流管理(各9所)。目前,甘肃省很多高职院校建设相同的专业,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也建有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实训基地,有些专业本来市场就不大,结果造成部分学校招收的学生过少,甚至无法开班,引发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专业设置缺乏总体规划,只看重办学效益而忽视社会用人需求,只开设成本小、硬件条件要求低的专业,一味追求生源数量,不考虑当前社会饱和状态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3.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错位现象。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十二五”时期,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和特色化产业发展格局。但甘肃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仍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的现象。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差别相对较大;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与相关专业数的比例不尽合理,如材料与能源大类中的能源类专业只有1个专业点;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甘肃省所能容纳的数量。

  4.专业设置和社会行业需求不能有效地进行衔接,还没有建立起高职教育专业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预警机制。有些高职院校专业陈旧,不顾市场状况连年招生,造成毕业生大量囤积,加剧了市场矛盾。由于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度不够,花在就业和专业发展调研上的精力不足,导致学生在经过3年培养走进社会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有些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本科专业存在重复,专业定位不强;有的专业设置名称、专业教材等与本科院校相近;有的名称虽然进行了改变,但教材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本科教材的差异;“双师型”教师难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的需求,专业教学方法难以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位迁移性不强、毕业生转岗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有些院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强势专业的优势,依靠强势专业来带动弱势专业的发展。

  对策

  契合产业需求、寻求特色发展

  1.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甘肃省提出实施“3341”项目工程,包括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即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即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即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顺应这一项目工程的建设步伐,甘肃省高职教育应积极发展与之联系比较紧密的各类专业,系统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办学质量。紧紧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等特征要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意方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二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任务系统化等形式的工学结合、兼顾技术导向的教学模式;三要构建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综合素养”的课程设计原则。此外,从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等方面入手,探索产教融合的新形式、新方法,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积累产教融合的好方法、好经验,努力探索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式培养等人才培养途径。

  3.建设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要紧紧围绕学校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着立足地方(行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原则确定特色专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实行非均衡发展策略,集中财力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校办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品牌专业是由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决定的,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标志着学校的办学优势,是学校地位与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在谋划重点专业发展时,应把品牌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实施,品牌与特色是相联系的,应该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打造品牌,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使每所高职院校能有2至3个专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使一些高职院校在总体竞争格局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在某些品牌和特色专业上能取得相对强势。

  4.积极开展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群。一般而言,“孤岛专业”由于没有其他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支撑,在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方面基础薄弱,发展艰难,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专业群的建设,这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构建专业群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实现实训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第二,专业群的建设和运行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专业群中办学实力强的优势专业的带动,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形成专业群体优势。第三,专业群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专业群相关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从事本专业的基础岗位工作,还能适应与专业相关的多个工作岗位群。第四,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调整专业,这无疑将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教育厅高教处)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