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这不是朗诵比赛,也不是演讲现场,而是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董海峰思想政治理论课每学期最后一节课的课堂,师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中国》,为一学期64课时的思政课程作结。
在另一个课堂上,纪录片《百年中国》的片段吸引了大课堂里一百多人的目光。看完节选片段后,很多学生请求老师继续播放,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菲笑着表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继续看完全片。
这些,都是福州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生的注意力都去哪儿了
“从小学到大学,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就是严肃的政治性,甚至被戏谑为‘洗脑课’。”“现在学的是工科,课业压力很大,平时实验都来不及做,怎么会在思政课上多花心思?” 在福大面向全校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中,不少学生表达了对于思政课的疑惑甚至抗拒。
学生的注意力都去哪儿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听课者寥寥无几,有忙着做作业的,有玩手机的,有看小说的,也有打瞌睡的,大部分人都低着头,甚至有女老师因学生的漠然反应气哭过。“有时候即便老师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仍然可能‘不买账’。”
如果思政课教学入不了耳,何谈入脑、入心呢?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式—专题化”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自2013年9月开始在全校展开第一阶段的改革。
所谓“问题式—专题化”,即是“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路线。“针对教学对象的新变化、新情况,思政课教学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教师唱独角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入问题意识,把教材内容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庄穆如是说。
征集民意调整课堂
那么,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想要什么样的课堂?
有学生表示,和专业课相比,思政课是大脑相对放松的时段。如果老师过于严厉,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谢菲也认为,现在早已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学生就被动接受什么的时代了。“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用手机就能搜出答案,这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福大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语言枯燥、自说自话的教师最不受学生欢迎。处在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更喜欢有活力、风趣幽默、语言犀利的教师,也更喜欢互动形式多样的课堂。
在尝试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老师们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反腐败、房价、医疗改革、城乡收入差距等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自我成长等关于价值观的讨论单独做成小专题,安排学生分组制作PPT做演示,或在课堂上组织现场辩论会。
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吸引了更多学生主动投入课堂的学习中。“起初是两队的辩论赛,后来全班分成两派来辩论,大家大胆各抒己见,各种跳跃的思维简直‘引爆’了课堂,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思政理论课。”福大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小陈评价说。
课堂内外传递的正能量
活跃的课堂是体现改革成效的第一步。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不能像中小学一样,只有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应当面对当下国内外的时局,学会一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小林说。
对此,董海峰认为,思想政治课确实不是工具,它是人文素质的一种积淀,是对思考能力的一种培养。
卢彬有一份“卢彬语录”在学子中届届相传。有的学生在论坛上留言,称卢老师是“印象最深的公共课老师”“每次上他课都觉得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让一直讨厌历史的我对历史也有了点兴趣。”
在卢彬的课堂上,他一反常规,上课不用PPT,言辞直白犀利。除了课堂,他还常常开设沙龙,和同学们聊大学、聊人生。尽管他是民间传说的“四大名补”,不乏考试给低分,但也挡不住学生在课后念念不忘“卢老师在课堂的强大冲击力”。
在基础课教研部教师蔡晓良看来,教研部承担的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青年励志教育,“我们鼓励大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多接触社会,希望教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传统,找到信仰,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保持对自我的标准和对理想的追求”。
事实上,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既需要课堂上积累一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走出课堂,去感知周边社会的变化。除了课堂的常规教学之外,福大在2005年就制定了校级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以社会调查和原著导读这两种实践教学方式进行。
据庄穆介绍,一方面,鼓励学生分组设计社会实践方案,内容涵盖了文化场馆的实践调查、海西建设的社会考察、民间口述史等,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获取更多“接地气”的社会体验。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集体编写了《原著导读》,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精选了一些重要的篇章,编写了20多万字的阅读内容,选择有关篇章供学生在暑期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抒发读书心得。这种做法曾得到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督查组的肯定,“在福建省内高校,乃至全国高校都是原创性的”。
这是福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第一阶段的探索。但是,要改变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还需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