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为纪念著名学者王瑶诞辰一百周年,“精神的魅力——王瑶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王瑶先生的弟子孙玉石、钱理群、陈平原、温儒敏等知名学者与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余名代表、嘉宾与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以下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锡章发言:
其实我是带着一种非常敬仰的心情来到北大的,不光是对王瑶先生,也是对北大。我考大学的时候,因为我父亲被打成右派,所以我七七年就没敢考,到了七八年为了保证考上,我当过煤矿工人。当时我填的第一志愿是西北大学,第二四川大学,第三武汉大学,第四复旦大学,第五北京大学。其实我就是按照我心目中的倒排列,排在最后是最好的,排在前面的,说得过去,差不多能保证考上。后来一步一步,我从西北大学到四川大学,然后到陆老师那儿去混博士,后来没毕业,我说搞不动了,不搞了。但是多年以来,在座的诸位先生,包括孙玉石老师、钱老师、吴老师、赵老师对我个人是关爱有加,包括年轻的,三东,平原先生,对我都是非常的帮助、支持、关爱、友好,我是带着这么一份心情走进北大会场的。
确实没有有幸成为王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刚才庆东讲了,我们这一代人广义上讲都是王瑶先生的弟子,包括唐弢先生、李何林先生等等。我想,我不像谢伟民老师他们有那么多的跟王瑶先生接触的例子,我只谈谈王瑶先生这一代学人以及后一代人在精神上对我们的影响。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这个学科,是在王瑶先生他们几代人的建构下形成的,虽然今天它已经不构成一门显学,但是从我在大学里面教书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至少是中文学科的学生里面最喜欢的两门课。比理论的,比较文学的可能都会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它毕竟跟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生命、文化,我们未来的前途都是紧紧相关的。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八十年代从研究生出来就走进这个现代文学的学科,其实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它的内部确实秉承了上一代人坚守的价值积淀,也是我们这个学科的思想内涵,也就是我们讲的科学与民主。科学,大家讲的都是一种治学的精神,民主,是我们内部的一代一代人的关爱下一代、培育学人的传统和精神。这个学科,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九十年代以前这个学科,刚才赵老师也说了,我认为还是相对比较干净的一个学科,沽名钓誉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少一些。他们还是保留了这样一种五四以来的精神。我也经常讲,就是我们学现代文学出身的这些人总觉得跟其他学科还是有差别,后来我想可能差别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内容,研究对象的影响和老一辈的研究学者的风范的影响。
今天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钱老师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今天这么一个环境下,我们也不能希望现代文学像八十年代一样成为显学,但是我们能不能坚守一点学术的良知和品格,坚守现代文学的好的传统,这可能是我们今天纪念王瑶先生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说实在话,我很同情我们今天,包括更年轻的,包括我们同辈学者,他们的生存处境和学术环境。你说利己主义不对吗?我看不能这样讲,为什么?他要过日子,要生活。但是他要刻意去追求这些东西,比如在学会里面不惜用种种方式谋得一个理事、常务理事的头衔,实际上他要到学校去就可以获得某种资源,体制内的资源。
所以我今天想王瑶先生给我们的精神上的遗产就是,教我们和现在体制内的种种诱惑、功利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要适当保持点距离。完全清高地跟他们独立的方式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但是我希望现代文学的学者或者人文学者应当保持那样一种心态和心境。
想说的话很多,我作为一个后生,只是表一个态度。有一年钱老师跟我讲,你们以后在这个学会里面要怎么样,我说我没那个能力和影响,但是我能保证我自己不去做沽名钓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