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漫谈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歌唱点燃情感之火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7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说:“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音乐教育也不应局限于课堂上对音乐本身的欣赏,而应该把这种欣赏和体验扩展到无限的社会生活中去。

  歌唱之为艺术,其源在于抒情

  人类的感情是塑造艺术的灵魂。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站在更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承美、传递情,最终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正是歌唱艺术的真正意义。

  歌唱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长于抒发感情。当人们需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便需要借歌唱以抒发,《礼记·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目前,在关于歌唱的起源学说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哲学家托雷佛朗卡提出的感情抒发说。他认为,歌声起源于原始人类感情激动时的一种呼啸声。他们快乐时欢呼、悲痛时哀啼、惊恐时狂号……由此而逐渐发展为一种能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歌唱。实际情况也确实印证着感情抒发说。在非洲传统文化中,歌唱是在人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纪念仪式中表达各种情感需要的重要环节。

  关于歌唱的起源,语言延伸(扩张)说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诗·大序》中精道地概括了《礼记·乐记》中对“歌”的说法,并作了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段话明确了,歌唱是言语表达情感时必要的扩充和升级形式。著名学者斯顿伏认为,歌唱艺术的诞生,是由于原始社会中,人与站在远处的同伴高声讲话的结果。英国哲学家史彼塞尔在《音乐的起源与功能》中,也谈到当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不足时,乃逐渐扩大表情范围,把语言扩展为歌唱。实际上,这与“感情抒发说”的本质相一致,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歌唱艺术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创造了歌唱艺术。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了劳动号子,它是民歌的一种主要体裁。数千年来,劳动号子陪伴着劳动大众,创造了人类改造、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它又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和相互碰撞中,最早产生的精神之葩、艺术之花。

  在我国,流淌在四川省境内的长江中上游水段为“川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主要来自船工的身体。船工们大多是通过“吆号子”来表达劳动的心情,或与同伴交流沟通,特别是抒发劳动时的紧张与疲惫,慨叹胸中的压抑与愁苦,回味苦中作乐的甜蜜爱情。川江号子的音乐特点是一领众和,领、和声部的交接因劳动条件而异。

  情真方能意切,雅乐自心而生

  人类的情感,是多彩、丰富的。而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限定,都要受到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歌唱艺术之美作为生活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身就存在着应该撷取哪一类表现内容,表达什么样思想感情,采取哪一种审美态度等问题。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在体现大众理想、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时,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作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他们的爱憎情感。

  歌唱艺术涵盖了歌唱技能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歌声中的情感表现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流露,情感表现要力求审美的真实性。因此,歌唱者在追求纯美音色的同时更需要注重音乐中情感的把握,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从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表现出内在的喜、怒、哀、乐。抛弃所有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其轻重缓急、深入浅出的准确程度,能与音乐作品中存在的具象相互对应。歌唱强调真情实感,以现实生活为情感依据,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以求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达到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只有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声永远充满真实的情感,才能使作品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点燃听众内心的情感火花,唤起共鸣。

  拓展心灵空间,深化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的所有形式,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歌唱艺术也不例外。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学习和接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更为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此外,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渗透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意境领会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要素。在歌唱技巧的研习中,想象起着深化表现的重要作用,能帮助演唱者理解发声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如果演唱者在歌唱之前缺乏对美好声音的想象,就很难创造出美妙的歌声。

  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想象比语言的讲述在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上更有价值。歌唱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创作过程。一般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总是指挥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通过想象形式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发声、呼吸、咬字与吐字。要正确处理一个音,歌唱者必须首先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想象还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歌唱艺术如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头脑中,将原有表象打造成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精心雕琢,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体会作品需要表达的感情。

  抒发感情是人类内心思维的文化特征,在音乐教育中要随时注意保持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歌唱艺术是情感抒发的高度体验,是人类感情最直接、最真切、最完美的表达。(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