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专业亮“红灯”后 还要“绿灯”指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3

 日前,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和各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电子商务、动画、表演、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市场营销等15个专业榜上有名。

  客观来讲,教育部的亮牌之举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避免高校盲目布点、重复设置专业有警示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所谓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即冷门专业并非长期就业率偏低,而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的一时表象。之所以成为冷门,或许出于某段时间内就业市场的某类人才相对饱和,也可能出于学校培养人才水平较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对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更有参考价值的,是细致分析就业率较低的原因,并提供及时的引导和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如果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盲目给冷门专业亮红牌,容易使考生都避开冷门,争着抢报热门专业,等到四年大学毕业后,热门专业不一定依然受到市场追捧,甚至有跌入冷门的危险,从而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浪费。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所在城市的地域、区位优势、支柱产业息息相关。当地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对于高校专业设置而言显然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相对而言,当前高校最缺的是对地区乃至全国人才市场需求规律的动态监测,这类似于对新生儿出生数量的长期监测,通过对波峰和波谷的预期判断,从而帮助幼儿园或中小学提前布局,满足学位需求。而以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战略为参考,一旦建立起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高校会更加及时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最大限度地被市场和企业所接纳。

  也就是说,教育部门除了向长期就业率走低的专业及时警示之外,还应通过对就业市场的动态监测等手段给予适时的引导,让未来的“夕阳专业”及时淘汰,让未来的“朝阳专业”及早开设,使高校的学生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平行发展。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督促高校在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建立更加科学的专业淘汰机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地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方面着力。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设置新专业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师资条件,教学设施、课程体系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高校淘汰和补充新的专业还应及早规划,从长远入手,经过科学论证,而不是仓促决定。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论证新专业时,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企业部门一起坐下来,共同围绕市场未来发展细细谋划,这是为社会负责,为学校的发展负责,也是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学科专业的设计调整不是小事,教育行政部门在亮“红牌”的同时,还要掏出“绿牌”,给予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及时而科学的指导。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更要积极调整思路,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好对人才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监测。当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结成一个充分互动、资源互享的利益共同体时,才能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张丹 作者系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