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医学 > 正文
医生收入与付出

      最近,麦肯锡对中国各地的5900名医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医生的月薪从最低不到3000元到8000元不等。三级医院医生月薪达到8000元以上的只占10%,68%的医生月薪在3000元—8000元;一级医院60%的医生月薪在3000元以下。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拥有三级医院1353所,二级医院6507所,一级医院5367所。这意味着中国绝大部分医生的薪资水平,不仅难说是高收入,很多人甚至是中低收入。

  “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一项“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部分现状。与此同时,在对百姓进行的调查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医生的劳动强度有多大?如果你不是医生你都难以想象。笔者前一段参加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举办的“相约守护”活动,前后两天跟随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耳科首席专家龚树生教授和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出诊。

  在人满为患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里,一个下午的出诊,让笔者头晕目眩,而龚树生教授自始至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一下午他竟然看了91个患者,将近9点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诊室。

  尽管肾癌黑色素瘤内科秩序井然,但上演的一人挂号全家看病的“戏码”,让笔者愕然。为了能让郭军教授看一眼是不是得了黑色素瘤,一位患者带着一家人不远千里来到北京,自己看完了又要让大夫看看丈夫和儿子。面对满眼的乞求,郭军教授只有轻轻叹气,耐心解答,“这个不是,哪个不用担心”。一个下午,没喝一口水,但却洗了无数次手。看完最后一个患者,郭军教授按着太阳穴做了一个深呼吸,马上冲到门口,因为医院还有一个大会等着他主持。

  其实,从全世界来看,医生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因为医生既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国外,很多优秀人才之所以愿意付出高昂学费、巨大精力去学医,主要是因为医生的投入虽高,回报也高。一旦拿到医师执照,便可衣食无忧,备受尊敬。然而,在中国,医生的职业光环正日渐消逝。不仅医学院校很难招到尖子学生,医生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有人甚至说:“如果你恨一个人,就叫他当医生。”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现在,不仅有人列出了“不做医生的九大理由”,更有甚者,一名医生的子女发帖说:“我妈妈说了,如果我当医生,就打折我的腿!”医生为何不愿让子女学医?主要原因是投入大、风险大、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当医生,往往意味着终生的付出与牺牲。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古人的心中,丞相与良医的地位是平等的。现在,谁敢说他们平等?美国人最羡慕的三个职业是医生、律师和会计师,后两者是因为经济收入可观,前者是因为社会地位高尚。但看看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当面恭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转过身便成了“白衣狼”。人命关天,工作压力不小,收入不是最高,骂名却是最多。

  有着切身体会的医护人员,于是下决心不让孩子将来再从事医生护士这个职业。中国医师协会曾对6000名医生进行调查,78%说不想让子女学医。当医护工作成为择业的“鸡肋”时,如何能激励优秀的人才攻读医学院校呢?当医护人员的素质因此一代代退化后,人们又将健康托付给谁呢?

  似乎到了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