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医学 > 正文
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

   与传统心理病理学研究视角相比,心理弹性研究带来了发展观念的变革——人们不会轻易被严重压力或逆境摧垮,人类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能量。心理弹性研究为探索人类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促使研究界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环境质量与发展结果的关系。 

  “累”、“压力大”甚至“遭遇心理危机”,成为当下很多人的感受。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重要的学术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现象涉及心理弹性研究,而这项研究被受访学者称为21世纪最有前景、最为活跃、最有感召力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弹性研究为何如此受重视?它的应用价值怎样体现?发展前景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外相关学者。

  心理弹性研究为心理学带来新视角

  重压或挫折等不利处境是否一定导致承受者走向消极?传统心理病理学的研究结论几乎是肯定的。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研究案例表明,为数可观的当事者即使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或逆境,其身心功能并未受到损伤性影响,甚至愈挫弥坚。这引发了学界有关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多重性和发展结果多样性的热烈探讨,传统的心理病理学从此走向发展心理病理学,心理弹性研究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被热议和探讨的领域。

  “最早引起学者关注的是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儿童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李晓铭说。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学者埃米·沃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社会经济地位低、父母患精神疾病、受虐待、贫困以及患慢性疾病等处境不利儿童。最初,学者们认为在逆境中发展良好的孩子有某些特别之处。但之后的研究却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席居哲告诉记者,许多大规模追踪研究表明,即便童年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大成人后出现严重心理社会问题者不会超出半数,这对于聚焦“高危环境→消极发展结果”确定性关联的传统心理病理学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

  于是,“弹性”这个最早用于物理学领域的概念被运用于心理学领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告诉记者,在心理弹性的发生过程中,个体尽管遭遇逆境,但最终能克服逆境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结果——“曾益其所不能”。

  无疑,与传统心理病理学研究视角相比,心理弹性研究带来了发展观念的变革——人们不会轻易被严重压力或逆境摧垮,人类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能量。“在此指引下,相关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视点、研究方法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席居哲认为,已被学界视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弹性研究为探索人类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促使研究界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环境质量与发展结果的关系。

  李晓铭同时提出,心理弹性视角作为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忽视或低估不良境遇中的各种困难和状况,但是会更加关注如何激发人的“正能量”去积极解决问题。这也决定了研究关注点的不同:心理弹性视角在研究工具上会选择那些积极的心理测量指标,比如未来期望、情绪调节等等。

  心理弹性干预关注个体积极因子

  据李晓铭介绍,目前的心理弹性研究一类以人为中心,另一类以心理变量为中心。前者倾向于区分有弹性的个体和弹性相对较低的个体,比较他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的不同;后者倾向于探索特定的心理弹性机制以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已有针对个体的“弹性心理治疗”技术,其原理是调动诸多利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因子和过程,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促进其成功适应和积极发展。

  据长期致力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干预研究的林丹华介绍,以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为例,传统视角均关注流动及歧视等相关危险因素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聚焦在流动儿童的焦虑、抑郁等消极适应结果上。而心理弹性视角关注流动儿童身上积极正向的资源,并通过干预活动来促进这些积极正向资源的发展进而提高儿童心理健康和城市适应水平。

  林丹华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未来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那将是心理弹性视角在更大、更普遍领域的运用。

  心理弹性研究需要整合主题

  采访中学者们表示,虽然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相关概念界定、理论支持、研究主题的整合等问题上,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而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问题,林丹华提出,一些类似的概念,如“创伤后成长”等,有待于与“心理弹性”进行更明确的区分。

  在席居哲看来,目前心理弹性研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整合的研究主题。绝大部分研究从保护性因素的确认、心理弹性发展的过程、不同压力和逆境条件下心理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心理弹性发展的可能机制推理等方面展开了探讨。但这些结果相当零乱,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确定具有整合功能的主题,成为心理弹性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此外,心理弹性研究还面临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不同步的问题。席居哲表示,尝试建构心理弹性理论及操作性较强的模型,并对之进行实证研究,是心理弹性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对此学者们认为,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观、毕生发展观和生命历程理论均是对心理弹性研究有重要启示意蕴的可选元理论。林丹华指出,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在脑神经科学领域探索心理弹性的神经机制基础,并从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面探讨心理弹性干预的有效性,将可能带来心理弹性干预领域研究的一场变革。

  在其应用方面,有学者提出,心理弹性在现阶段主要运用于受严重疾病和突发灾难影响的人群以及青少年群体之中,未来可以使其在更大群体、更大背景中得到更为普遍的运用。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